[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4)03-0054-10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广大农村,为解决劳力、耕畜及农具缺乏等困难,陆续推广建立互助组,以促进农业生产。中国农村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互助组要贯彻互助两利原则,需要对劳力、耕畜、农具的互助共用进行评工计分。确立合理的评工计分制对互助组的组成和巩固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相关研究只把互助组作为农业合作化的初级形式,作为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一部分来提及①,对互助组本身缺乏细致考察,有些问题尚未明确。如:互助组是如何组成的?有着怎样的规模?它又是怎样实现互助两利的?它到底是怎样的组织?对入组农户是否有益?对农业生产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存在哪些问题?等等。本文试图探究这些疑问,以便对建国初期的农村互助组有具体而清晰的认识,全面了解当时的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 一、组织起来:互助组的组成与规模 中共自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起,就开始号召组织变工队等互助组织,以解决农家生产中遇到的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等困难。因此,在老解放区,互助组并非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农民渴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顺应这一要求,政府要求在农村继续组织起来的工作,并根据不同情况增加新的内容。提出“在农业生产恢复较差的地区,组织起来应着重克服劳力、畜力和农具缺乏的困难;在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或已超过战前水平的地区,应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着重改良技术,加强经济领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②。由此,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作为组织起来的具体表现形式,农村互助组开始陆续建立推广,组织过程可谓披荆斩棘。 因为解放后分得土地的农民对互助合作顾虑重重,思想情况非常复杂。如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北沙滩村,1951年3月该村劳动模范邓槐银响应政府号召,开会反复说明组织互助组的好处时,全村只有3人赞成,大多数人直摇头,村民赵云秀说:“一人一条心,十人十条心,互助组人多手杂,把我的牛用伤了怎么办?”王根宝说:“我有我的打算,不要互助”③。农民对互助合作最根本的思想问题是怕吃亏。如河北省大名四区小湖村村民,对参加互助组,劳力多的怕“白给别人帮工”,劳力少的怕“出工米不上算”,不愿参加;一部分老中农和富裕户这种思想更严重,他们说:“自干自吃,自由自在;够吃够穿,就是安乐神仙”。另外,有些农民怕参加互助组“合不来”,说“亲哥们还闹分家呢,张王李赵的咋能互助得好?”还有些人因为该村几年前曾用“大编组”的强制办法组织过互助组,怕这回互助起来闹不好又“散伙”,对互助合作政策抱怀疑态度④。各地反映,贫农是迫切要求互助的,但怕组织起来后,出卖劳动力不自由,怕做了活拿不到现钱,怕自己的活做得晚,怕大家有私心,把人家的活做坏,因而产量降低。中农的顾虑比贫农更多,怕贫农白使耕牛农具,或不爱护耕牛农具,出劲用,用坏了;怕人多合在一起活做不好,不如自己单干来得好;怕组织起来好处不多,反要向外找工钱。劳动力不强的农民则怕互助以后,拖不了,吃不消⑤。可见,农民对互助合作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这直接影响互助组的组成。 怎样解除农民的顾虑,打通思想,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加互助组,是中共在基层农村组织互助合作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村干和劳动模范在宣传发动方面费了不少心思。他们从新旧生活对比、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最头疼的家庭矛盾等问题入手,对村民反复劝说组织起来的好处。安徽省阜阳县口孜区的劳动模范焦天凤,为启发农民响应政府组织起来的号召,参加互助组,提出七想:“一想黄水滔天,二想逃荒要饭,三想有田难种,四想少吃没穿,五想地主万恶,六想妻离子散,七想过去妇女关在阎王殿,现在打断了铁锁链。”让大家对比过去的苦难,珍惜如今翻身得解放的新生活,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起来。这种忆苦教育很奏效,焦天凤互助组在1951年春一度解散后又重新组织起来,到麦收时,参加互助组的户数由7户增加到11户⑥。河北大名四区小湖村宣传员根据不同对象,“对症下药”。该村农民仝福,原来是个保守自私思想很严重的富裕户,怕互助起来劳力多吃亏。宣传员仝聪就首先给他解说自愿互利,拿计工清工的具体办法帮助他算细账,拿本村仝俊峰互助组和他家对比,拿张希顺互助组过富、使新式农具等事实说明组织起来的好处,讲将来使用机器种地和社会远景等,这样,仝福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感动地说:“互助就是比单干强百倍啊!”自愿参加了仝万亮互助组。宣传员李栋、李德才动员富裕中农李三元时,先帮助他家开家庭会,解决了家庭不和的问题,李三元很受感动;他俩就顺势说服他参加了互助组,并帮助他家把参加互助组保证增产添到爱国公约里去。该村组织起来的宣传工作,获得了显著成绩。全村原有常年互助组6个,到1952年已发展到21个(包括145户,666人),另有1个互助组转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包括16户,54口人),全村单干农民只剩2家,共6口人⑦。 陕西省兴平县自1951年春土改完成后,县领导大力领导生产工作,抽派70%的干部下乡,普遍成立乡、村生产机构;结合镇反、抗美援朝等运动,广泛深入宣传各项农业生产政策,打破群众对生产工作的顾虑,召开各种会议,教育干部,明确认识“组织起来是搞好生产”的关键。为取得有效领导经验,特选定了五个重点——两个乡、两个村、一个互助组,指定专人负责。并在新政重点乡架设电话,开始在重点乡村组织起互助变工组,具体帮助、订立生产计划,建立民主管理、记工算账等制度,订报学习,解决生产变工上的困难。张明亮互助组就是这样在县领导亲自扶持培养下,壮大起来的⑧。通过重点领导,树立核心,组织爱国生产竞赛,互助组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全县只有209个组,1951年增加到1854组,参加劳动力占全县总劳动力的23%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