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毕道村,1945年生,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所谓农业近代化,即是农业的商业化、专业化和资本主义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它是农业革命的基础,是封建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化的关键之一。

      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原因何在?农业近代化的动力是来自农业内部还是来自农业之外?拙文认为,这个动力不是农业本身,不是农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英国前工业化的产物。前工业化,即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英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和必要条件,没有前工业化,也就不会有英国农业的近代化和农业革命。

      一

      13世纪末期至14世纪早期,英国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大部分农民只有小块份地,茅屋农和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户迅速增加。在黑死病爆发之前,尚无巨大出口需求的刺激,英国的毛纺工业还未发展起来,为农民提供的受雇机会不多;城市及工商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封建行会的束缚等种种原因而得不到长足的进步。到14世纪初,不仅很少出现新的城市,原有的城市也几乎停滞不前,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

      农村中多余的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农民只得留在土地上。狭小的土地养活不了众多的人口,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每况愈下。留至今日的各类档案、居房遗址,家具和衣服的残片等种种文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了13、14世纪时的英国农民的悲惨境况及其不断地恶化①。

      落后的小农经营从根本上湮灭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农业商业化的任何可能性,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退步;加上迫于人口压力而对耕地的滥用,致使农田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作物小麦的全国平均亩产量与种子的比例从1250-1299年间的4.2下降到1300-1349年间的3.9②。农业缺少其它出路,一场以饥荒和经济萧条为先导的遍及全英和西欧的大瘟疫也就势所难免。同大陆各国一样,英国也未能逃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英国人口就减少了近1/3。

      13和14世纪的英国历史有力地说明,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农业不可能无限满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对粮食等生活资料的越来越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无法满足,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而整个社会也就必然要陷入混乱和倒退之中。正常的社会生存条件都不能保证,何以谈得上农业的近代化和整个封建社会的转轨?因此,由土地和人口所构成的这一对矛盾是各国农业近代化道路上难以逾越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将农业中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工商业,才能为农业的近代化扫清道路。

      农业近代化道路上必须予以排除的另一个障碍是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及与此相应的农牧产品市场的狭小。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没有农牧产品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农业的商业化、专业化就无法实现,农业的近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工商业的发展解决了农业自身所无法解决的种种问题。因为它们的主要生产资料不是不能再生的土地,而是厂房、资金、工具等再生性资源。其增殖速度不仅可以和人口的增长速度相适应,甚至可以远远过后者;同时,由于工商业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易于实行分工协作、不受季节的限制等许多特点,其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绝非农业所能比拟,人均产出的增长可以远过于人口的增长。因此要将农业中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业之外,工商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就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农村居民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收入,从而把农民从农业中吸引过来。从15世纪后期开始,在16、17世纪又得到加速的英国人口的回升之所以未再导致14世纪中期那样的大瘟疫,关键就在于与其同时兴起的英国毛纺工业。它的蓬勃发展及其向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转化,解决了农业仅靠自身所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毛纺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1580年时,在约克郡,工人纺织一匹宽幅呢绒(7/4码宽),需花15个工人一个星期的劳动;质地较为复杂的呢绒,所需劳动还要多一些。从成本上计算,每匹呢绒的工资开支约占其总成本的55-65%,而原料及其它支出只占35-45%,可见,毛纺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充足的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而不在于本地是否有充足的原料③。由于这一缘故,最初的新兴毛纺工业区不是具有完整的敞田制度的传统农业区,而是存在着大量的少地无地农民的贫瘠地带,即约克郡的西赖丁区;西南部诸郡:索默塞特,格洛斯特、威尔特三郡及其相邻的牛津、伯克、汉普、多塞特、德文和康沃尔六郡;以及东盎格利阿④。前两个地区,土地贫瘠,不适于农耕,故大量耕地被圈为牧场;加上敞田制度不发达,诸子析产制度盛行,因而存在着大量的少地和无地的农民⑤。东盎格阿诸郡则一向以人狭地稠而著称于世,这里农民的份地比其它地区小,土地交易也十分活跃,土地兼并剧烈,无地少地农民之多早为它郡所不及⑥。由于份地小,农业产出十分有限,仅靠农业无以为生,农民不得不廉价出买其劳动力,从而为新兴的毛纺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使其不断地扩展开来。到17世纪时,几乎所有的英国村庄都在制造呢布,这又反过来增加了毛纺工业和其它工商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据瑟斯克估计,17世纪时,全国有1/2的人口在农闲时从事工业⑦。其中,不少的人已逐渐将其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工商业,产生了一个“以种地为副业,而以工业劳动为主业”的新的“小农阶级”⑧。在西南部诸郡,很多农家花在纺织上的时间远远地超过其务农的时间,他们的生计几乎全部依赖于纺织业⑨世纪时,在格洛特郡,除了三个老城市外,工商业者等非农业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0.5%;而兰开夏郡则成了以纺织业为主的郡⑩。17世纪末,在莱斯特郡的威格林村,仅有36%的人务农(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