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作 者:
曹晖 

作者简介:
曹晖,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曹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曹晖(1972—),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美学理论和文化研究。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近十年来(2002—2011),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选题过大、形式分析欠缺以及文化研究理路不清和对女性主义设计史研究重视不足等缺陷。如何真正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女性主义艺术,是今后中国女性主义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3)12-0155-05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既包括对西方女性艺术的研究,也包括对中国本土的女性艺术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朱虹1981年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是最早向国内介绍了女性主义理论的文献[1]。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1),第一篇标题带有“女性艺术”的文章是杨鹓的《服饰·生活·社会——苗族女性艺术简论之一》(载《民族艺术》1989年第1期),文章考察了苗族女性的服饰之美与生活的关系,但其中尚未涉及女性的尊严、权利及其生活境遇等问题,因此该文所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艺术”。本文所指的女性艺术的研究主题实与西方的“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关系密切,或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第一篇具有“文化研究”性质的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应为严明的《乞巧与守拙——中国女性艺术的艰难抉择》(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文中从现代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抗争进行研究。而真正带有强烈的西方女权主义性质和激进意义的是徐虹1994年刊发在《江苏画刊》上的《走出深渊,给女艺术家和女批评家的一封公开信》,它被认为是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份公开宣言。这封公开信犹如一声发令的枪声,开启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篇章。从1993年到2001年近十年的时间内,关于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文章并不多,CNKI共检索24篇,这一时期应为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起步阶段;而2002—2011年,这一时期应为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繁荣时期。

       一、十年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概述

       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归纳分析,对十年来(2002—2011)的数据进行网上检索。主要采取两种方法,首先,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资源库进行了数据采集,以掌握十年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出版情况。其次,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十年来的有关论文进行了梳理。此外,网上数据搜索也是本论文研究采用的辅助方法。结果如下:

       专著方面,在中国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2—2011年检索“女性主义艺术”和“女性艺术”,①得到30种图书(不含学位论文)。其中包括耿幼壮的《女性主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琳达·诺克林的《女性,艺术与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①、李建群的《西方女性艺术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施淑萍的《双凝:台湾女性艺术的镜观视角》(国立台湾美术馆,2009)、罗丽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九州出版社,2010)等。两座图书馆馆藏图书略有交叉,如崔岫闻的《私密空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被人大图书馆和国图共同收录。去除共有资源,两家图书馆共收录十年来出版的女性主义艺术图书30册。由此可见,女性主义图书在出版方面看似繁荣,实则凋敝,呈式微状况。

       与专著相比,十年来学者在女性主义艺术论文撰写方面呈欣欣向荣之态;但与数量庞大的女性主义研究相比,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论文远非丰富。进入中国知网(CNKI)输入“女性主义”,年代=2002—2011,结果为4914条;而输入“女性主义艺术”,年代=2002—2011,得到结果为58条(包括硕士论文13篇,博士论文1篇)。输入“女性艺术”,年代=2002—2011,结果为184条(包括硕士论文34篇)。即“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共有文献242条,仅占十年来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4.9%。

       十年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从主题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土女性主义艺术的关注

       中国女性艺术研究起步较晚,它一方面伴随着女性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依赖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的作品较多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艺术家们很快摆脱了传统艺术的习惯,用西方女性主义的形式语言和题材诠释对女性主义艺术的理解。那么相伴而生,女性艺术研究也很快将西方观念挪用和移植,显示了对中国传统话语的颠覆性力量。这一时期多为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译介,少有对中国女性艺术本土经验的关注。而新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开始重视本土经验的挖掘,力求展示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女性主义的特色。于是出现了大量旨在探讨中国本土女性主义艺术的文章,如黄跃升在《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载《美术观察》2009年第12期)中认为,中国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的真谛,强调中国女性个体经验与女性身份在都市社会中的文化与社会意义,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带有一定的东方传统哲学精神。徐虹在《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载《美苑》2007年第3期)中认为,中国女性艺术具有“双重声音”的特征,也就是在理想中,她们希望找到一种属于女性自身的美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意识和她们的创造一直被居于中心地位的男性社会的需求和标准所规范。张平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女性艺术状况》(载《中国美术馆》2011年第3期)中指出,出现于90年代的中国女性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男性话语中分立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而女性话语的建立也正是从这种自我探寻中开始的。

       2.对女性主义艺术局限性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