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众教育价值观的变迁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旭(1979- ),男,湖南永顺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公众作为教育价值关系的重要主体的地位日渐凸显。30多年间,公众教育价值观经历了由空白到觉醒,到反思质疑,再到今天的渐趋“理性”和多样化的演变,呈现出渐显、反复、功利和一定的时滞性等特点。随着公众参与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公众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故须将其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及教育研究者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协调与整合。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3)11-0013-0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教育的规模、形式、内容、方法等具体可见的外在表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上,即教育观的变化。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观的核心,指导着人们接受教育或从事教育的行为选择,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公众是教育价值主体中人数最多的一类。30多年间,公众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选择日渐明晰,影响日益突出。深入分析公众教育价值观的变迁,对于厘清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指导当下的教育实践,预测教育前行的未来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众教育价值观的凸显

       教育价值,可以理解为教育的功能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及其程度,反映了教育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就是教育价值观。公众教育价值观,即公众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这其中,“公众”是一类教育价值主体。在教育价值关系中,可以区分出三类价值主体及相应的教育价值观。第一类主体可以称为“教育领导者”,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及为其提供理论依据的教育研究者。他们以促进教育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从“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教育要为谁服务”的本体论、目的论、功能论等层面上来讨论教育价值,以一种政治性的、哲学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类教育价值观,因其主体控制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大部分教育资源,进而成为社会主导性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第二类主体可以称为“教育实践者”,包括具体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基层管理者及相应层次的教育研究者。他们立足于完善教育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强化教育过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效率的目的,关注某一具体资源、工具、技术或某种理论、模式、方法能否作为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或教育手段“用于教育”及实际产生的效果。这类主体的教育价值观,主要限于对教育教学具体过程和因素的思考,强调价值对象之于教育本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第三类主体可以称为“教育利益相关者”,为区别前两者,将其限定为不直接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但其活动能够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教育系统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个人或群体。①这种区分和限定,是为了考察外在于教育系统的主体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这种主体是排除在教育“自身”之外的其他人,是相对于教育来说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也即社会公众。

       公众是上述三类教育价值主体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类,其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应该是最广泛的,但长期以来,公众教育价值观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受到忽视。现有研究集中在“应然”的教育价值观的探讨和建构上,表现为对传统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派观点的发展和超越,而缺乏对“实然”的教育价值观形成和演变的考察。

       考察现实的社会教育价值观变迁的研究不仅很少,而且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时期社会主导性的、通常以政策文本或理论文献形式呈现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即教育政策制定者及为其提供理论依据的教育研究者,“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等“教育领导者”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这其中“教育实践者”被想象为与“教育领导者”保持一致,而作为“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公众则被排除在外。这种状况缘于我国行政主导下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教育话语权集中在“教育领导者”手上。作为教育政策执行人,“教育实践者”在前者的领导下能分享部分对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权。相较之下,处于外围的公众由于制度限定导致的教育系统的封闭性,很难介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他们的教育价值观也很容易被“教育领导者”和“教育实践者”所忽略,甚至一度被视为被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的当然对象。然而,现实情况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发生了变化,公众教育价值观在整个社会教育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是市场主导的经济,换言之,是市场主体主导的经济,规模越大的主体相应地具有更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会经由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传导到社会实践的其他领域。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公众,毫无疑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主体,因此,他们必然谋求在教育领域相应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众不再隐讳自己对教育的利益诉求,并越来越主动地利用教育来追逐自己的利益目标。今天公众积极地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各自的教育主张,公众的教育话语权日益增强,与“教育领导者”相比也越来越有分庭抗礼的趋势,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已经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公众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公众教育价值观得以凸显,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变化。30多年间,我国公众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是一个公众重新发现和肯定教育价值的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