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本报告根据有关报刊发表的文献,对2013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一、教育梦助圆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3年,社会各界就“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展开积极讨论,教育界紧紧围绕教育使命探索教育梦助圆中国梦这一重要议题。 (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和先导 实现中国梦,既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期望,又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教育要为坚持中国道路提供有力支撑,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思想基础,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人才保障。[1]有学者指出,教育担当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2]有学者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梦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国家和文化认同。教育不仅把国家的价值观、荣辱观和道德体系传递下去,为全体国民构建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通过把新的奋斗目标,如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传递给未来的国民,把人民引向共同的追求。当前,中国梦的教育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更加广泛的国家认同,并且为这种认同凝聚更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4] (二)惠民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梦必然是惠民强国之梦。中国教育梦的核心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美好愿景,这一表述获得了广泛认同。有学者分析教育梦的深刻内涵与辩证关系,指出学有所教就要坚持有教无类,基本导向是促进公平;学有所成就要坚持因材施教,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有所用就要坚持终身学习,根本目标是人人成才。在“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过程中,“有教无类”主要回答人们能否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材施教”更多关注的是所受教育的质量与方式,“终身学习”则解决的是人们错过学习机会后是否还有补充接续学习的可能、需要更新知识技能时能否获得学习资源的问题。[5]教育梦助圆中国梦,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学者指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充分体现中国因素、社会主义因素、现代化因素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教育水平不断上升、教育公平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体系不断现代化的过程。[6]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就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公平发展权;就要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我国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7] (三)加强教育综合改革,成就教育之梦想 教育梦是能够激发行动意志并具有行动力的梦,教育综合改革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学者指出,当前教育体系内部改革的关联度增加,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众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和深层次的原因,系统改革已成为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协同创新,是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必然选择。[8]有学者分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特征,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必须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广泛协调,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眼世界,主动迎接教育全球化的挑战,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宣传,加强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9]有学者回顾近百年来教育改革经验,认为只有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上下互动,教育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制度设计是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必要的财政与法律保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有力保障。[10]有学者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大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改革创新中丰富和彰显大学精神,铸造大学的精神和品格,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助力中国梦实现。[11] 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学界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 (一)立德树人明确了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立德树人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是对于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还有学者指出,立德树人事关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全局,将为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需要全面融入宏观教育政策的实施范畴。[13] 学者们普遍认为,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立德”的重要性、根本性,把“立德”放在学校教育精神的首位来把握;把“树人”放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视角来衡量。立德树人精神的广延性,在于师者先善其德的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路向的规定性,在于对少年儿童做人做事德行的培养;立德树人情怀的人文性,在于知识如何延展精神的长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