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从梦想走向现实

作者简介:
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孙阳、张权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对30年来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文本和反映实践变革及其研究的文献的解读,梳理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数据、标志性事件和典型案例,从而描述出教育现代化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到重视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从价值定向到实践推进再到指标评估的渐进历程,最后提出深化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的几点思考,包括:继续加强教育现代化及其评价的基础研究,强化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重视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观状况、区域样本的研究,以及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及政策保障。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3)11-0005-08

       30年前,无论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还是作为其基础部分的教育现代化,对于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创痛中苏醒过来的中国来说,都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邓小平同志以其远见和胆识,借为景山学校题词的契机,挥毫写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定下了基本方向和战略目标。而今,全国不少省市已经先后宣布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说,这过去的30年,是我们将尽情地想象与切实的行动相结合,让教育现代化逐渐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全国上下从“面向”现代化,到“推进”现代化,再到“评估”现代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从解读“三个面向”精神、瞄准和调整教育现代化方向,到各级各类教育全方位展开现代化的推进实践,而今渐渐进入关注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和评价与检测其质量水平的阶段。

       一、教育政策文本的解读: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到重视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致力于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这两层含义,这自不待言。然而,回溯30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乎教育改革方向和大局的四个里程碑似的政策文件和教育部颁发的两个行动计划,可以看出一种倾向性的变化,即从强调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逐渐转换到同时关注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在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后的两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85决定”)颁布。“85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段话对教育的定位十分清楚,那就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时隔8年,即1993年2月,为了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以及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导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93纲要”)。“93纲要”提出:“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3纲要”在确定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之后,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可以看出,“93纲要”强调的重点仍然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也注意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这与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文件中,“现代化”出现了25次,除“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各出现1次外,其余几乎都是“现代化建设”(或“四个现代化”)。

       1999年,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99决定”)。“99决定”再次重申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和2004年公布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可以视为“93纲要”的具体行动纲领,前者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后者则强调“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这两个计划也在实际上起到了衔接前后两个纲要即“93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2010规划纲要”)的历史作用。

       2010年7月,“2010规划纲要”面世,不仅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重申了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而且十分清晰地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列为“战略目标”。这就将“93纲要”中关于“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较为模糊的远景目标,细分出一个“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渡式达成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