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森,男,四川宣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彭桂芳,女,重庆云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当代教师教育

内容提要:

自1995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概念被提出以来,研究者们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理论框架。然而,近年来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较少,并且缺少实证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近二十年来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3)03-0007-0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其焦点已从“教育质量”领域延伸到“教师质量”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师的质量。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关键,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是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师生有效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还存在着大量的研究空间。本研究对1995年以来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新时期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和取样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资料收集比较全面、权威性较强的数据库。通过对这几个数据库中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文献检索分析,可以了解到自1995年以来,我国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的基本情况和态势。以“教学监控能力”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出1995年至今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文献106篇,其中20篇是硕士学位论文,32篇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以2008北大核心为标准)上的论文。

       (二)分析单位和维度

       本研究主要从文献计量和文献研究内容这两个维度对已有研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每篇文献为分析单位,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发展与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量的分析

       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文献量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自1995年以来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态势。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的文献分布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的文献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然而整体上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文献并不多,总文献量为106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只有32篇,占总文献量的30.19%,学位论文也只有20篇,这个研究现状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性显然不相称。另外分析发现虽然近几年较之2000年以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的文献量稍微有所增加,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量占总文献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这反映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关注度有下降趋势,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1995年至2000年由“研究热点”降为“研究冷门”。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为了进一步认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情况,有必要细致地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1.教师监控能力的内涵

       最早提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概念的是学者申继亮和辛涛,他们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认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同时,指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1]国内研究者基本上认可这一概念。而国外尚未有完全对应的概念,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比较接近的是教学反思能力。

       2.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分析

       教学监控是把教学活动作为意识对象,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涉及因素复杂多样。因此,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包含着不同的要素。

       从教学监控能力的对象性质、作用范围、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可以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做如下分析。(1)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将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2)依据教学监控能力作用的范围,可以将教学监控能力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3)根据教师教学监控发生的过程可以分为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4)依据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和反省与评价等六个方面。[1]

       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发现,与六因素模型相比,四因素模型更为合理。这四因素分别是计划与准备性、反馈与评价性、控制与调节性和课后反省性。[2]

       依据元认知监控理论、人类自我监控结构的模型理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将教师教育监控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计划与准备能力、反馈与评价能力、控制与调节能力、反思与校正能力,并且认为这四个结构成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性的、动态性的循环性结构,如图1所示。[3]99-103

       计划与准备 反思与校正 控制与调节 反馈与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