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得以恢复并迅速地发展。回顾过去的十余年,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学术界同仁的不懈努力,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对行政改革实践的探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从多侧面、全方位作了大胆的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体系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素材;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初具规模,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行政管理植根于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作出了尝试;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包括理论专著与学术论文),有效地指导了各项行政实践工作,为我国的行政改革及行政效率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行政管理学专业建设日臻完善,学科队伍发展壮大,学术素质不断提高,等等。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绩亦显而易见,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冷静、客观、全面地审视十余年来的研究概况,我们不难发现,行政管理学在解决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科研究向纵深和更广阔领域的发展,影响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功能的发挥。 任何一门系统完善的学科,都是特定体系与相应内容的和谐统一。学科体系是学科内容的载体,没有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就不可能有成熟完备的学科理论内容。 如前所述,在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全方位作了大胆探索。然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在学术界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的,“统一的行政学的出现更为困难,甚至变得遥遥无期了”,当前行政管理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逻辑起点不一致,结构安排不统一,内容选择个性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世人皆知,世人共识,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革命导师找到了它们内在的逻辑起点,并由此出发建立起科学体系。到目前为止,对行政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认识尚不统一,或“行政权力”,或“行政职能”,或“行政主体”等。起点各异,就不可能有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学体系。就篇章结构安排来看,我国目前所出版的行政管理学专著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的要素或块块建立起来的,学术界戏称为“板块结构”,这种结构形式首先是篇章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当然也无多少科学价值可言;其次是行政管理活动涉及要素多,范围广,远不是一本专著就可以兼容并包的,“板块”结构不仅导致逻辑不清,而且背离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与结构安排方面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学科内容选择上的个性化,即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需要出发,甚至凭感觉决定学科内容的取舍,这对一门学科来讲,未免有失严谨。 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应该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符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中国的行政改革,行政效率提高具有指导意义的行政管理学。以此为衡量,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尚不完备,主要表现在: 首先,原理与操作结构比例失调。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版的行政管理学专著几乎都把这门学科定性为应用学科,即强调学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学科内容的技术性与可操作性。行政管理学的这一特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也是行政管理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它要求我们对行政管理学和学科内容应这样确定:从行政管理的原理出发,总结行政活动的基本经验与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原理是宏观的带有指导性的思想,也是一门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石;另一方面,任何科学的原理又都必须借助相应的方法措施才能变成现实,失去了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原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总结原理的目的最终还是指导实践活动。因此,行政管理学的内容结构应该是行政原理以及在行政原理指导下的行政管理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既有具有指导意义的原理,又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原理而忽视方法技术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重概念的解释、原则的表述,问题性质的界定,且不同章节之间重复讲述,一遇到操作性的问题就一带而过。 其次,学科内容相对滞后。影响学科生命力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科内容是否源于实践、是否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还包括学科内容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否能及时地反映并把握它所处时代的基本矛盾。我国恢复行政管理学虽然只有十余年,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时期。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首先是工作重心的转移,然后是大规模的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根本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改革开放之始而恢复,又随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而发展的。时代呼唤行政管理学,时代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学,它不断地向行政管理学提出挑战,要求行政管理研究能紧跟改革步伐,研究探讨一个个新问题。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审视现状就不难发现,与正在变革的现实相比,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目前,教材建设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习者使用的还是十四大以前版本,有关内容的滞后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