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始于1969年的美国的互联网,在从最初的军用走向民用的普及过程中,作为公用信息传播载体迅速风靡世界。无论是各国纷纷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还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制度的完善,都以互联网发展作为核心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自20世纪末期至今,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扩张速度触及全球各个角落。目前,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使用普及率往往高达80%。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截止2012年,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也已经逐步接近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45%的普及率水平。 伴随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信息提供、传播和接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同时,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革命中,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正在从传统的纸质媒体、收音机、电视转向互联网媒介,而互联网媒介也从早期的网页、论坛(BBS)、博客逐步转到近年来新兴的微型博客等新媒体之中。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中,Web1.0时代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并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大发展,提升了政治信息的透明度。在Web2.0的冲击中,人机信息交互使得民众从传统的信息接纳者转化为信息制造者。互联网的发展创新,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极大地触动了传统政治生态。其实,新科学技术的兴起总是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美国总统从罗斯福首次使用收音机开展的“炉边谈话”,到肯尼迪竞选的首次电视辩论,再到奥巴马的网络社交媒体竞选秀。新科技在政治生活中的创新性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成效,新近有学者将互联网喻为鼓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万能长寿药”。① 这一良好愿景,燃起学术界基于互联网科技发展来进一步完善或改变政治现实的愿望,一些相关的新词汇在研究领域不断出现,网络政治学、虚拟政治学、数字政治、代码政治等纷纷成为讨论的热点。这也符合当代政治学研究新拓展的趋势,其总伴随着与其他社会现象或学科的融合,形成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生物政治学、政治地理学等交叉学科。当前,在新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网络政治成为信息时代政治学发展的新趋向。所谓的网络政治学一般是指在Web2.0时代,分析互联网与政治学相关领域的交互关系与影响,以及虚拟空间的相关政治行为、制度等议题。网络政治学因其技术因素,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去中心化、开放与共享并存、平等与互动、个性化与社群化并列等特征。
图1: SSCI有关网络政治、社交媒体文献发表检索结果 注:以“网络和政治”为检索词设定规则如下:标题=互联网(Internet)或网络(Web)+政治模糊词(plitic*)或政府模糊词(Govern*)并在传播学或政治学中筛选;“社交媒体和政治”检索词设定规则如下:标题=Social Media或SNS或Social Network Site或Social Networking Site或Twitter或Facebook或Friendster或Orkut或Netlog或Youtube或Flickr或Picasa或Cyworld或Bebo或Linkedinf或Tumblr或Twitkr或Plurk或Mixi或Renren+Politic*或Govern*,并在传播学或政治学中筛选。以“网络、社交媒体和政治”为检索词设定规则如下:标题=Internet或Web或Web1.0或web2.0或Web1.0或web2.0或Social Media或SNS或Social NetworkSite或Social Networking Site或Twitter或Facebook或Friendster或Orkut或Netlog或Youtube或Flickr或Picasa或Cyworld或Bebo或Linkedin或Tumblr或Twitkr或Plurk或Mixi或Renren+Politic*或Govern*,并在传播学或政治学中筛选。② 网络政治学的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吸引着学术界的积极探讨,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就英文权威社会科学引文来源刊物(SSCI)发表记录来看,近10年来相关文献快速增长(见图1)。但急速增长的文献对议题研究依然未取得共识,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两派观点:一种认为其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或称为网络乐观主义);另一种认为政治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常态(或称为网络现实主义),但这类极化的先入为主的观点显然影响到后续的实证分析,如研究案例的选择、问题意识的形成以及结果解释的挖掘。从研究内容来看,伴随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口号,如“媒体霸权时代”、“网络乌托邦”,学者们聚焦于互联网与政治行为群体的关联、影响及原因,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实证检验,还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衍生了诸多自成体系的分支理论。基于此,下文将对近年来关于网络政治学的英文文献进行全方位评述,以期客观认识当前网络政治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为中国学术界相关知识的增进提供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