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多元化和政治体制一元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培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校,宁德,352100

原文出处: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长期以来,我们忌讳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的问题,强调利益的一致,疏漏具体利益、现实利益的区分。因而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现实熟视无睹、避而不谈,甚至认为承认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另一些人则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必然要走向政治体制的多元化,竭力强调走西方多党制、分权制政治体制的道路,把西方的发展模式作为普遍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皆不可取。今天中国出现经济利益多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政治价值取向却只能是政治体制的一元化。

      一、经济利益多元化反映历史的必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分工过程,社会化的分工必然要产生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由职业分工而产生的利益异同、利害关系被阶级分化产生的利益冲突掩盖了、冲淡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次在人类文明史上消灭了阶级和剥削,根本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对抗消失了,职业分工形成的利益群体、利益关系、利益差别必然要显露出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利益的共同性,忽视了利益的差别性,它和我们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潜伏着的危险悖论。例如: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长期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使农民作出了极大的牺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复杂劳动提供的精神产品(甚至是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质量产品)又远远不能实现其价值,使知识分子群体长期处于“价廉物美”的困境;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平均主义又无法使激励机制启动等等。

      社会的利益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的核心,小生产的绝对平均主义只能在铲除了巨大的贫富悬殊和利益剥夺的初期迸发出有限的能量,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成为发展的阻力。西方学者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资本主义牺牲公平讲效率,社会主义牺牲效率讲公平。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旧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改革,是为了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分配的角度讲,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承认在其劳动贡献大小不同基础上的利益差别。这种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首先,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以承认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为前提的。无论是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还是城市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改革,都是对利益平均化的打破。改革伊始,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毫无疑问,这是对劳动人民内部的利益分化、利益差别的承认和肯定。这种利益分化和差别是建立在个人或社会群体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差别之上的,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

      其次,经济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元素,是依法独立存在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它们都能够按照自身利益,依据市场信号作出生产和经营决策,并对其结果负完全责任。否认这种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事实上,排斥利益的多元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体制下,整个社会是一个国有和准国有的大一统工厂,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和精神生产)都由政府统一安排,流通上实行统购统销,分配上实行统包统配,所以基本上不存在独立的利益主体。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首先就是要造就依法独立存在的利益主体。我们在经济领域采取的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都是为了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所以,否认了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也就否认了市场经济。

      再次,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差别是完善社会主义激励机制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激励机制上的一个比较重大的失误就是忽略甚至放弃了物质利益的重要调节作用,生怕开动了物质利益的调节阀会打破利益的平均,造成利益差别和多元,然而主要由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驱动机制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以需要理论为基础的。满足人们愿望或需要是复杂的,但基本上可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两大类。完善的社会主义激励机制就是公平地评价人们的劳动贡献,从而对其支付精神和物质的报酬和奖励。毫无疑问,这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差别,形成经济利益的多元化,这不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恰恰是为社会主义正名。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利益多元化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具有本质不同。

      从利益分化的基础来看,西方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主要不是来源于职业、行业劳动质量的区别,而是源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即阶级的不同。这种利益分化和差别不仅使前一种利益分化、差别变得无足轻重,而且基本上把社会区分为两大利益集团,即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以工人阶级为主体)。所以西方的利益多元化是以阶级阵线为鸿沟的,从性质上讲其实只有两元。而社会主义的利益分化是以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它根源于人们从事的劳动的不同,是由于职业的千差万别、劳动的各式各样分化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

      从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来看,西方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两大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的相互冲突和对抗。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利益侵占与被侵占是对抗性矛盾。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叫做“双方零总和”模式,即在双方对立的情况下,一方所得既为另一方所失(一方剥削了多少,另一方就被剥削了多少),双方得失相加,总和为零,不存在都有所得和都有所失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也就是铲除了利益对抗的根源,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民内部利益群体共同的利益增长。因此,其间的差别和矛盾是可以协调和解决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