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概念和意义评价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卓君 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210096)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政治文化发端于60年代特定的学科、历史、社会和方法背景中,是政治学领域的创举;政治文化意指专门化的政治导向,即对政治体系及其各个方面的态度和自我在这个体系中的角色的态度;政治文化的研究架设了宏观政治体系和微观行为现象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深入探讨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帮助政治和文化的跨国比较;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进行政治文化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 导向 政治比较 政治信念

      一

      政治文化是存在于宏观政治结构、政治体制与个体政治行为、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之间的特定领域。政治文化不同于传统政治学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它远比意识形态的范围要小得多,但又直接得多。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它与政府运作、社会活动和个体行为密切关联。西方学术界开始系统探索这一领域,始于本世纪60年代。

      从40年代起,美国政治学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占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学派并不限于抽象地分析宏观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而是着重于政治行为的研究,并将政治过程与人们的行为普遍联系起来。行为主义强调,政治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分析政治行为,必须密切联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和个人的各种因素的考察。于是,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角度看,需要改变传统政治学的研究重点,把人们从只注重宏观政治体制引到更加实证性地注意个体政治行为上来。

      正如行为主义的著名代表,也是“政治文化”学派的开创者阿尔蒙德(G.Almond)所论述的,研究政治体系首先就是研究这个体系是如何运行的,个人和群体在这个体系中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当政治学家们的研究视野深入到行为领域中时,人们就不可能单纯地停留在有关政府和社会群体行为的表现上,而会不由自主地从群体(团体或政党)的行为过程进入到个体的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取决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和个体本身的心理动机和心理态度。这里,研究的焦点就演变成了从反向的角度来剖析人们的心理导向对人们政治行为的影响,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宏观群体政治行为的过程。过去的政治学对此不仅涉及甚少,而且缺乏可资使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人们过去常用的概念,像政治价值、政治态度、意识形态、民族特征、文化精神(cultural ethos)这些诸如此类的名词,其意义都显得有点含混不清,对解释人们处于心理层面上有关政治的趋向(propensity),显得不够清晰。政治学家们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新的开拓,这就是本世纪50-60年代“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学科新起点发端的基本学术背景。

      实际上,从思想历史的渊源看,政治与文化的相关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古希腊的行吟诗人曾吟唱过先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古典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描述了人性与政府结构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则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家,他在《政治学》一书中,不仅清晰地论述了有关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各项要素及其变化,而且还正确地分析了它们与社会结构各项参数、特别是与政治结构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由亚里士多德始,人们注意到了政治运作与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从马基雅弗里的《君主论》到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从康德的批判哲学到黑格尔的“伦理生活的目的”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政治文化领域。这种历史学术渊源为政治文化研究的勃兴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源头和理论传统。

      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研究缘起的现实触发点,是西方政治学家们当时产生的严重危机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战争期间法西斯主义泛滥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使人们在战后依然心有余悸。另外,二战以后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也给醉心于“盎格鲁-萨克逊”式的政治体制、即所谓民主自由体制的那些西方政治学家以当头棒喝。他们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在那种他们自认为“最好”的自由民主制面前,怎么会出现二十世纪的所谓“极权主义”政治体制。当然,他们错误地把社会主义也看成极权制,这是建立在基本政治立场之上的偏见。可是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却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与西方式的“民主”不同的各种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究竟是什么?在这样的体制下,人民的心理导向和行为态度是什么?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又依靠什么来维持它的存在和稳定?在当前它又遇到了什么重大问题?是否存在着什么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浪潮的兴起,使一大批从前作为殖民地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获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经济上摆脱殖民束缚,加快发展,政治上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殖民统治时期的体制,又不同于重返原初旧模式的新体制的繁重任务。可是,由于殖民主义留下的种种隐患、新建政治体制的幼稚、行政管理经验的不足,再加上经济力量的脆弱,这些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往往很不稳定。经常发生的政治动乱和军事政变,频繁更替的国家领导人和政府运行体制,处于艰难发展中的经济建设,使第三世界充满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也波及到整个世界,影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这就引出了另一些令西方政治学家们深深为之思考的问题:从传统型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除了经济的发展外,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最适合新旧转轨过程?什么样的文化模式最适合于社会和谐?人们内心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是一种什么样的构架?如何改造这种构架才能令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更加顺利、更加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