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世纪之前主要是以文字为媒介来获取信息,那么20世纪以来尤其是21世纪,可以说是图像凭借自身的优势开始取代文字,形成了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生活在一种图像文化中,一个景观社会里,一个由图像、拟像和类像所构成的世界上。“文学遭遇图像”是当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视觉文化的“读图时代”语境中,此问题更是成为学术热点之一。笔者以为,通过在学理层理对文学与图像的复杂张力关系展开具体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当下“读图时代”的语境中明确文学与图像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言说立场。 “图像学”一词最早源于16世纪切萨雷·里帕在1593年所写的附有插图、论及文艺复兴的《图像学》一书。而关于“读图时代”来临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的论断:“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而不如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的本质。”[1]二是米歇尔的“图像转向”说:“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的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的领域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次转变称为‘图像转向’。”[2]而图像研究则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初在艺术学领域出现,主要用来对流行的绘画结构与色彩进行分析。到20世纪后期,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这个术语开始慢慢进入文学、哲学、文化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的范畴。 在国外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过分析和研究,如潘诺夫斯基在《图像研究》(Studies in Iconology)中把图像解释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米歇尔在《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中提出了“图像学转向”命题,并对形象与词语的关系、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米歇尔的《图像理论》提出了“图像学转向”命题,并对形象与词语的关系、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图像理论在文化、意识形态和再现理论中的位置展开了探讨。此外,米歇尔在《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中,从图像学角度对形象、文本以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了探讨。亨特在《形象与词语:二十世纪图像与文本的互动》(Image and Word:The Interaction of Twientieth Century Photographs and Texts)中基于视觉文化的语境探讨了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艾尔雅维茨的《图像时代》主要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探讨了“图像转向”问题,并立足于哲学层面对话语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探讨。伯克的《图像证史》通过对雕塑、电影、平面广告等图像文本的分析,探讨了图像与文本的复杂关联,并对图像如何建构叙述空间和叙述文本展开了分析。此外,关于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理论资源还通过译介的方式传入国内,如陈永国所编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罗岗和顾铮所编的《视觉文化读本》等文献均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 在国内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问题展开过探讨。肖伟胜的《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对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谱系进行了梳理,此书从认识论和存在论角度对图像意识进行了分析,并在哲学和美学层面上对作为认知和审美的图像意识展开了探讨。段钢的《寻觅图像世界的密码:图像世界的学理解读》探讨了图像从原始图像到认知图像再到艺术图像的发展史,并对图像展开了美学和符号学维度的解读。高字民的《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在以视觉媒介为主导的图像时代,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演变进程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并通过对“象”与“像”的比较,对图像与文学的关系展开了分析和比较。周宪的《视觉文化的转向》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了视觉文化语境中复杂的社会图景现象,如图像消费、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等,并专辟一章探讨了词语与图像的关系。刘悦笛的《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对视觉美学的发展进行了立体性的扫描与批判性反思,并从形式主义、心理学、符号学、解构主义、分析美学、解释学等层面对视觉文化和图像理论展开了梳理与深入分析。在单篇的论文中,赵宪章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对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语—图”关系史及其内在逻辑问题展开了初步探讨。在另一篇论文《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中,赵宪章基于语言艺术与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关系,对图像模仿语言的顺势与语言模仿图的逆势特点展开了分析。高建平在《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中以“图”与“词”关系的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联系“图像转向”命题,对现代与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视觉与听觉之争等问题展开了分析。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纯粹的图像理论和图像学研究,此类研究比较集中,成果较多;第二,图像与视觉理论的关联研究;第三,图像与文学关系的现象描述;第四,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关联研究;第五,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图像表征研究。虽然涉及面广,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大都比较零散,且大多停留于描述和归纳层面,而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入分析。基于此,如何使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考察脱离文化研究的“宏大理论”,而落实到具体的文学和美学理论语境中,就成为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学理思考的关键。而且,笔者以为,要说明文学与图像的学理关联,必须舍弃现象描述与价值表态的研究模式,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考察放到更为宽广的文学、美学和艺术的历史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