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发展史是中国商业市场史与对外经贸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者们对于港口发展史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大中型商业贸易口岸,即那些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并且设立有官方管理征税系统的口岸。而对于这些大中型口岸的初始形成阶段,以及那些为数不少的时盛时衰、旋兴旋废的沿海乡村小港口的变迁历程,则较少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近年来,我在福建泉州地区从事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许多沿海地带的海湾澳口,曾经有过繁盛一时的商业贸易历史。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也陆续发现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或可为我们了解民间港口的早期形成与变迁历史,厘清以往对于“港口”等问题的某些误解,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一、历史上的“泉州港”是沿海众多民间港口的统称 以往学界的一些论著对于中国古代“港口”一词的认知与定义,有不少是相当含混不清的。一是往往把历史上的“港口”与近现代的“港口”混同起来;二是把“港口”一词与“口岸”一词混同起来。这里举三种比较重要的著作中关于福建泉州、岭南广州的表述为例。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成果《福建通史》记述唐五代福建的海外贸易时就十分笼统地说:“唐代福建的对外交通开始发展,很快成为中国的主要口岸之一。……泉州在唐五代时即为一个对外贸易港口,这已为大家所熟悉。”①广东省社科院蒋祖缘、方志钦主编,集体撰写的《简明广东史》中对于唐代广州港口地点的记述相当明确:“唐代广州不但是我国的主要进出口口岸(舶港在今黄埔、庙头一带),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市。”②即使是专论广州港口历史的著作《广州港史·唐代广州码头》中也只是提到上述的黄埔、庙头等处的“外港”和“内港”。③在这些较有影响的学术论著中,都未能就当时泉州、广州对外港口的具体分布作进一步的考察,而只是把它们混称为“广州口岸”、“广州港口”、“泉州口岸”、“泉州港口”而已。 我们现在所提及的历史上著名的“泉州港”和“广州港”,毫无疑问早在唐宋时期已经负有盛名。甚至于有人称唐代的“广州港”是“全国的第一大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是“东方第一大港”。然而这个赫赫有名的所谓“泉州港”和“广州港”,往往只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历史符号而已。吴松弟等人在论述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时说:“数百条水道交错纵横,常年均可通航,岸线漫长、港口林立。这些自然禀赋有利于发展外向化贸易经济。”④这众多林立的港口,共同构筑了历史上“广州港”的整体概念。从唐宋以迄明清时期,“泉州港”的具体通商贸易地点,是在不断的变换迁移之中;并没有一个像近现代时期厦门港、上海港、广州港那样的一个固定不变的港口。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宋元时期这个“东方第一大港”的“港口”究竟是在什么显著的位置之上。 实际上,中国古代时期的所谓“泉州港”,是由若干个不同的港口组成的,因为这些不同的港口都处在“泉州府”行政所辖的地域之内,故在习惯上统称为“泉州港”。这种情景,在中国古代的其他一些著名商业贸易港口如广州、宁波等,大概是有所类似吧?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北至湄州湾的内澳及惠安县的崇武港等,南至同安县的莲河港等处。延至明清时期,所谓的“泉州港”,已经有了“三湾十二港”之称。这“三湾”就是位于泉州府治附近的泉州湾,以及位于现石狮市沿海的深沪湾与位于晋江市、南安市沿海的围头湾等。 明清时期“泉州湾”内比较主要的商业贸易港口,有蚶江港、石湖港、后渚港和洛阳港;“深沪湾”内有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和福全港;“围头湾”内则有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和石井港。以上合称十二港。⑤除此之外,明清时期泉州府沿海地带较为闻名的商业贸易港口还有秀涂、獭窟、美山、文兴、南关、萧厝等。至于那些时现时隐、旋兴旋废的沿海乡村小港口,则为数更是不少。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沿海的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地在自己家乡的附近设立出海港口,这并不需要任何特定的经济前提或政治社会前提。正因为如此,明清两代泉州各属的地方政府,对于这众多民间私属的出海渔商港口,一直无法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政府只能一次一次地重申禁令,如道光《晋江县志》载清代中期的情景:“泉州、漳州等府所属沿海小港,及台湾府属各处小港,均责成沿海各属及守口员弁□实查禁,如有拿获无照船只私渡者,船户照越渡缘边关塞律治罪,船只入官。倘有夹带违禁货物出口者,各照本律分别治罪。”⑥这样的禁令自然是收效甚微。 泉州沿海地带之所以从唐宋以迄明清时期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商业渔业港口,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沿海海岸线漫长,可供出海船只停泊的湾澳海口甚多,当地的商民出海经商捕鱼,自然是在自己家乡的附近港口停泊比较方便,在一般的情景之下,无须舍近赴远;二是政府对商民的出海管理有鞭长莫及之势,无法在长达数百里的沿海海岸线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三是民间出海经商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属于犯禁的非法行为,商民在自家附近的无名小澳出没,便于逃脱官府的稽查与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情景之下,泉州沿海地带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众多的商业贸易与出海从事各种活动的湾澳港口。 我们知道了泉州沿海地带出现众多港口的基本成因之后,就可以对这些港口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了解。即每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当地居民由于生产和生活出现某种新的需求的时候,临近大海的便利的自然条件,促使这里的居民有着出海谋生的冲动。而宋明以来福建沿海地区比较完善的家族组织与乡族势力,为乡人、族人的出海谋生提供了一定的乡族庇护环境⑦。这样,沿海的商民们出海谋生,就首先在本乡族附近的有利地点,选择适合的出海口。随着出海谋生的乡人、族人不断增加,以及时间的推移,一个小型的新的商业贸易港口就形成了。当然,这种小型的民间港口的涌现与成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市场供需格局的转移,这些小型的民间港口也将随之有所变化转移。有的小型民间港口成长壮大,逐渐发展为受到官府管理的大中型商业贸易港口,有的则适时消失了。与此同时,其他的一些小型港口又有可能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