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结构”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踪迹

——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细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吉方,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理论、西方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电子邮箱:duanjifang@163.com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在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理论中,“文化唯物主义”与“感觉结构”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理论概念和批评术语,“感觉结构”对威廉斯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威廉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原点。从“感觉结构”的角度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美学提出反溯性批评,对于深层次把握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踪迹及其思想内涵有重要的启发。从理论细读出发打破那种阐释性的理论应用与评价的方式,是把握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思考路径。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字号: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以“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理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文化唯物主义”是威廉斯文化理论与美学理论关键性的也是核心的思想,但是,威廉斯在他的理论著作中并没有单就“文化唯物主义”本身提出非常确定的理论阐述及非常丰富的理论说明。在很多时候,威廉斯是在他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使用“文化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表达方式、实践特征等既与他整体的理论思考有关,同时又与很多其他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在威廉斯的美学研究中,“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是生成性的,无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还是作为一种理论观念以及一种美学方法论,它都不能被孤立地理解,必须与其他的理论概念以及威廉斯的整体理论思考结合起来。相反,展现这种理论联系也正是对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一种重要的反溯式批评的过程。本文坚持理论细读的方式,拟从“感觉结构”这一关键词出发,探索“感觉结构”与“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生成的理论关系,在把握“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踪迹的过程中对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一种反溯性的批评。

      一、“感觉结构”的提出及其理论位置

      在雷蒙·威廉斯的理论研究中,“感觉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1954年威廉斯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到1958年的《文化与社会》、《从易卜生到布莱希特的戏剧》、《现代悲剧》,1961年的《漫长的革命》中,以及1977年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威廉斯都在使用这个概念。在威廉斯那里,“感觉结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术语,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美学理论批评观念,贯穿于他的理论研究的全过程。

      1954年,威廉斯在与奥罗·迈克尔合著的《电影导论》中首次提出了“感觉结构”的概念。在《电影导论》中,威廉斯和奥罗·迈克尔探讨了电影与戏剧传统的关系,他们认为,在通常意义上,“任何一个既定时期内的戏剧原则都从根本上与那个时期的感觉结构有密切的联系”(John Higgins 33)。威廉斯提出:

      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够真实地重建某种物质生活与普通社会组织的关系,或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统治观念联系起来。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讨论哪些方面是复杂的、有绝对性的;像戏剧一样,一种重要的机制将要从所有可能性的不同程度上留下它的颜色。但是,当我们对过去某个阶段进行研究时,我们可能会将生活的某些具体方面抽离出来,并把它们看作是自足的,很显然,这只能说它们可以被如此研究,而并非它们真的是这样被经验的。我们把每个元素当作某种沉淀来考察,但是,在那个时代活的经验当中,每个元素都是溶解的,是一个复杂整体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ohn Higgins 33)

      在这里,“感觉结构”代表的是人们对于一定社会文学艺术体验和感受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构成,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作品的体验和认知手段。在威廉斯看来,只有通过某种“感觉结构”,才能精确地再现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和文化意识特征,而“感觉结构”在这里正是在与一定社会生产与意识形态发生关联的意义上体现为一种新的文学理解角度和中介机制。

      这是威廉斯第一次提出“感觉结构”这个概念。他强调,使用“感觉结构”这个术语是因为“它在这方面对我来说看起来比‘理念’或‘普通生活’的概念更加准确”(John Higgins 33)。在20世纪50年代,威廉斯还没有完成《文化与社会》的写作,更没有深入地接触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但他已经认识到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结构关系,尽管他没有对“感觉结构”这个概念做更丰富的理论阐释,但是已经表露出对这个概念的重视。在1961年的《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的理论说明就非常清晰了。

      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已经不是在孤立地谈“感觉结构”这个概念了,而是与他的文化分析的方法论立场联系在一起。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认为文化分析就是要“阐明隐含着或显在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之内的文化的意义和价值”(41)。文化分析必须从具体文化概念与文化构成开始,“戏剧形式、诗歌的韵律背后不仅有一种艺术传统,许多人的作品,它们不仅仅受到体验需要的塑造,也受到戏剧传统得以发展的独特的社会形式的塑造”(Williams,“Revolution”44)。在这里,威廉斯还没有说到“感觉结构”的概念,接下来,他就直接提出并应用“感觉结构”的概念了。他说:“感觉结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是社会“所有实际群体中的一种非常深刻而广泛的支配力量”(Williams,“Revolution”48)。按照威廉斯的理解,“尊贵的价值以及戏剧形式、特殊的作品,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的语境下才有意义”(Williams,“Revolution”44),但文化分析又不仅仅是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语境,他特别反对那种机械的社会决定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忽略社会语境分析又不落入那种机械的社会决定论的阐释形式呢?在这方面,“感觉结构”就起作用了。威廉斯认为,特定社会语境中的生产组织、家庭结构、文化惯例以及体验传统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的感知过程,文化分析不仅展示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总体性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展现它是如何在文化经验与文化价值上构成关于社会总体性的感知方式的,而“感觉结构”正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的价值感知来源,它“在我们最微妙最不明确的活动部分中运作”(Williams,“Revolution”48),却是最重要的社会总体性根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