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同柏(1977- ),男,江西广昌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计算机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自我效能感、目标取向、已有知识、情绪情感)、环境因素(认知支持、元认知支持、概念支持)、行为因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相应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学习者自我调节策略、技术环境开发策略及学习行为调节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改善计算机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的效果。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3)05-0027-09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各种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广泛应用,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而计算机环境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计算机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

      (一)计算机环境及其对学习者的要求

      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环境(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整合了计算机技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某个具体的教育目的。一般而言,根据学习者使用技术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以多种信息(如文本、图表、图形、声音、视频等)方式呈现的多媒体学习环境;第二,允许学习者直接操作和使用的超媒体学习环境;第三,允许学习者对这些表征直接操作的计算机仿真学习环境。计算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环境,然而许多学习者并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存在许多困难,例如由于教师角色的淡化,教学管理的弱化,导致“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影响学习效果。因而,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不仅要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动机,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保持这种兴趣,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整合学习资源,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并不断根据学习目标及完成情况修正学习进度和策略。显然,这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二)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特征

      齐默曼(Zimmerman)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指出,自我调节学习是个体、社会和行为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自主产生思想、情感与行动,系统化地定向于他自身所要达到的目标的过程”。[2]目前,许多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把自我效能感、目标取向、元认知和情绪情感等作为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个体因素,把模仿学习、社会性援助、学习任务、学习情境等作为环境因素,把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应作为行为因素。[3]

      自我调节学习由多个阶段组成,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调节、不断循环向上的学习过程。第一是计划阶段,学习者确定任务,设立目标,制定策略,自我激发;第二是实施阶段,学习者实施计划,并且使用元认知监控策略控制和调节学习过程;第三是评价阶段,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自我调整。[4]阿泽维多(Azevedo)据此提出了计算机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该模型假设学习者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时,在“计划、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都要做相应的自我调节,这对我们理解学习者特征、计算机环境和自我调节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亦即“计算机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分析框架。[5]

      二、计算机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自我效能感、目标取向、已有知识、情绪情感

      1.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更好。在计算机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对学习活动的选择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的努力程度,宾奇特(Pintrinch)和古鲁特(Groot)的研究证实,具有较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比低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调节策略,具有更大的任务坚持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任务的选择,任务的坚持性程度有效学习行为技能的获得及学习成绩都有密切的联系。[6]

      2.学习者的目标取向

      学习者持“掌握”比起“规避”的目标取向,其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更好。内斯比特(Nesbit)等人在一项研究中,追溯计算机环境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调查学习者的目标取向(“掌握”或“规避”)与元认知监控(例如,“笔记”和“突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规避”目标取向与使用“突出”的数量呈负相关,而“掌握”目标取向与使用“笔记”的数量呈正相关,这表明学习者所持“掌握”的目标取向与自我调节策略积极相关。[7]

      3.学习者的已有知识

      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较高,其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更好。莫斯(Moos)和阿泽维多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已有知识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相比,已有知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的计划和监控行为明显更多。而且,已有知识水平较低的大学生仅会采用少数的几种学习策略,如“概括和笔记”,很少使用其他积极的策略,如“推理、知识精细化”。[8]麦克格雷戈(MacGregor)的研究发现,在超媒体环境中,已有知识水平较高与较低的中学生相比,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并且在学习效果测验中,能够联结的概念更多,分数也更高。[9]

      4.学习者的情绪情感

      “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或者情感缺失,不利于自我调节学习。希尔和威格菲尔德(Hill and Wigfield)的研究证实,高焦虑情绪的学习者比低焦虑情绪的学习者更少使用自我调节策略,有更低的任务坚持性。[10]尤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时空分离所导致的孤独感,情感缺失感等都影响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

      另外,学习者对计算机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和所具有的计算机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导航技能,认知风格以及知识观和学习观等也都影响着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

      (二)环境因素:认知支持、元认知支持、概念支持

      与其他学习环境相比,计算机环境本身(软件系统)具有支持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工具,主要有“认知支持、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等类型。认知支持工具允许学习者参与和操作信息,如“重点、词汇表、批注、沟通、创作、档案袋”等工具。元认知支持工具,是指用于训练和促进学习者自我监控、评价和反思的工具,如“监控、评价”等工具。概念支持工具由内在和外在的帮助组成,例如为学习者提供静态的或者合适的脚手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