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的意见

作 者:
有林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当代中国研究所承担了中央交办的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我作为研究当代中国史的人员,和大家是同行,谈些看法,与同志们交换意见。

      第一,谈一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曰当代中国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以及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意义,概括地说,就是“资政”、“育人”。

      所谓“资政”,就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为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大政方针提供历史的借鉴。建国以来的这段历史有成就,也有失误,两方面都要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一部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创业史。1949年建国之初,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从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再经过八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三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我小的时候,家乡大多数人穷得买不起煤油,就连大麻油子也舍不得点,黑天就睡觉,天亮就起床。当时整个国家处于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局面。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怎样把它改造和建设成一个富强先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呢?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建国40多年来,事实充分地证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国历史最辉煌的篇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或者满脑偏见,谁都不能否认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基本事实。我们并不讳言发生过多次失误,不讳言由于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但是同取得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总之,在这40多年中,我们积累了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包括失误的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通过研究,对40多年来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成功和失误进行探讨,具体地分析它们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根源,从而得出带规律性的认识,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历史依据,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所谓“育人”,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国史、国情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国史研究,可以把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大量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宏伟业绩反映出来,把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在中国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奔腾前进的必然趋势反映出来,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胜利反映出来。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国史研究成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增加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在有那么些人,把我们的失误都堆在一起,并加以夸大、歪曲,而对于成就却一概抹煞,好像我们的国家没做过什么好事似的。更有甚者,有人主张中国人应该当洋人的孙子,有人主张中国应该当300年殖民地。还有人从理论上论证,革命不如改良,改革不如守旧,说什么1840年不抗英,今天中国可能现代化了;以后都应甘受欺凌、压榨,包括如果不抗日,我们今天可能会像日本那样,如果不进行解放战争,大陆经济就会像台湾那样发达了。他们不仅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应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应建立,连旧民主主义也不应该搞。在他们看来,孙中山是“左”的,谭嗣同也过激。持这种看法的人,有些是出于无知和偏见。我们搞国史的人,就是要用历史事实阐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极为深广的含义,阐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之所以重要,在于教育本身的重要。在旧中国,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搞什么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都行不通,只有革命才能救国。但在广大劳动人民取得政权,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因为这时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已不是破坏而是建设,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使国家富强起来。对于生产力的构成因素,理论界有争论,有两因素说,有三因素说,近些年来又有更多的因素说。不论有多少说法,我认为无非是马克思所概括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生产力因素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可以靠成人带少年、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取得,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在一般的劳动工序作业,没有初、高中的文化就很难适应。有些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如以机器人为主的企业,至少得由大专以上文化的人去操作。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机器(物)的作用。但是,机器再先进也是人制造和操纵的,机器人同普通机器在这一点上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也不例外。两项比较,人是最重要的。人的文化知识也好,能够操纵现代化设备的技能也好,都不是天生出来的,要靠教育,所以科学技术越是发展,教育越显得重要。这里是就智育而言的。我们培养的人还不能只有才能,有才能还不够,有才没有德是不行的。要德才兼备。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满脑子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有再大的本事,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发挥作用。现在确实存在着忽视德育,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少数年轻人淡化了对祖国真实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盲目地崇拜西方,认为外国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看到这其中的危险所在。我们的教育跟不上,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现在该是写出具有说服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包括教育史在内的部门史以及地方史史书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