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无法回避美学是感性学,人的感性只发生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反应之中这样一个事实,美学的真正家园是现实,是生活世界,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日常生活之流激情相逢的张力。生活美学的提出是对以往美学的纠偏甚至拯救。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学者就相继提出了“审美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这些关键词,它们的所指虽不尽相同,但我觉得它们的思想面向是一致的,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①的说法来把握它们也许与生活美学的思想方法存在着更多的共鸣,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生活美学”为中心。 一、生活美学的身份特征 美学不是“美”,是一种对美的言说样式。美学的变迁不仅是因为人们对美的认识的变化,还在于由这种认识的变化带来的关注点转移。生活美学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变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美学自身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介入和影响的必然结果。因而我们无法孤立地审视中国新世纪生活美学,无法仅仅以区分的态度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进程与新世纪生活美学割裂开来进行讨论,而是要在区分中看到中国现代美学各历史阶段的连续性,把生活美学放在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构架中来把握。 中国现代美学出现了三次转型期:一是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的转型,即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二是发生在40年代末期,中国现代美学开始转向以“唯物论—实践论”为根本逻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三是发生在本世纪初,中国现代美学在进行着生活论转向。在这三个转型关节的区分下,便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三个学术分期:一是西方美学的引进、消化和建构期,在这一阶段里形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观念建构,并赋予中国现代美学科学性思维的内在背景;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和确认期,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到实践论美学的演变期;三是生活美学的发生和展开期,这是一次由观念史关切向物质史关切的转型,是一次由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关系向加入和经历生活之流的审美范式的转变,是一次中国美学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回应。 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型,意味着中国美学将告别现代美学的历史;它将成为未来中国美学的基本历史走向。但是,“生活美学不是要颠覆掉经典美学的所有努力,而是要使美学返回到原来的广阔视野;讨论生活美学不是要把被现代文化史命名为艺术的那些东西清除出美学的地盘,而是要打破自律艺术对美学的独自占有和一统天下,把艺术与生活的情感经验同时纳入美学的视界;确认生活美学不是为了建构某种美学的理论,而是在亲近和尊重生活,承认生活原有的审美品质。”② 生活美学虽然是一种博大的美学海洋,但它相对于传统美学还是显示出了鲜明的“身份”特征: 首先,是悬置所谓“功利”与“超功利”的价值判断。虽然“审美无利害”的观点,并不是康德首先提出的,但康德却把从沙夫兹博理到博克等哲学家们的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他对“利害关系”的解释是“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因此,这种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③。他明确说明,“和利害联结着的快感”与“无利害关系的快感”是相对立的。④这是传统经典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然而,在生活美学中,我们既无法排斥在对实物的满意与不满意中获得的美感,也不能简单地把欲望的满足清除美感之外,同时承认“纯粹的,无利害关系的快感”。新世纪生活美学与经典美学以超功利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不同,生活美学已经超越了物质与精神,功利与非功利,有用与无用的二元纠结,把原本就是在生活事件中同时获得的感性与精神享受和心理补偿还原到生活经历里,把从一个从原本完整事件中抽象出来的元素和维度,重新返还到原有的事件之中,把美还原到原来的语境或结构里。上述观点就是针对审美活动,既反对以超功利的价值否定功利的价值,也反对以功利的价值颠覆超功利的价值,而是在尊重生活事件的具体性同时忽略“功利”与“超功利”的前见对活生生的日常体验做出美学的讨论。 其次,是为身体、欲望、快感正名。生活美学试图改变偏离日常生活的,以抽象理论和自由神话构筑的片面的超越性美学取向。美学到底是应该在“天上”,还是人间,这是一个浅显的问题。柏拉图深信不疑生活中的感性对象只可能是“美的东西”,纯粹的美是“美本身”,是“神”,⑤此后的中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都基本延续了这一超越美学的传统,他们把美安放在遥不可及的“天国”,把美的本质假定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理念。中国的当下自然也有学者特别强调美学的超越性质,把美学作为人们摆脱生活困境的理想精神家园⑥这些美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有意义的东西,启示我们在无法摆脱生活困境时可以想象中找到安顿灵魂的空间。但是,我们在拥有审美的“精神家园”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拥有生活感性的审美家园呢。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精神家园里,我们没有理由让人们只活在“精神家园”的想象空间里,没有理由让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寄托始终与当下的实际生活背道而驰。真正的美学人生应该是自如地在美的纯粹境界中洗刷灵魂,在感性生活中经历审美。美学是感性学的定位是准确的,没有身体和欲望,没有快感的消费,我们很难想象审美的精神家园是什么。超越美学虽然并非完全放弃的了感性,但却把感性作为“美本身”、“绝对理念”、“合目的性”的手段,这是对感性的歧视。在美学的场域中,感性本身就是目的,感性是审美的本体,生活美学正好有效纠正了这种误解和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