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0/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2)11-0011-05 纵观俄罗斯社会转型以来师范教育变革的历程,不难发现,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质量一直是其不断探究并致力于解决的焦点问题。1992年12月,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与教育部有关加强教育干部培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必须依据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改革普通大学与师范院校对教育干部的培养方法,提出了以教师个性化培养为前提的师范教育改革构想,指明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2001年10月,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颁布了《普通教育内容现代化战略》方案,其附件四《教师培养中个性化取向教育的原则》(以下简称《原则》)阐明了现代教师个性化取向的基本特征,并且还确立了个性化教师培养的下一步改革任务。可以认为,无论是“个性化教师培养”的构想,还是基础教育现代化对“现代教师个性化倾向”的要求,都反映了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造就具有个性化的新型教师成为俄罗斯师范教育质量现代化跨世纪的战略性目标,它直接引导着俄罗斯整个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革走向。本文主要依据《原则》并结合联邦政府颁布的其他相关政策,分别从个性化教师培养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改革深化两个核心方面进行探析,着重揭示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特征。 一、个性化教师培养的基本要素 个性化教师培养的构想在俄罗斯已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既富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体系,它包含科学的理论基础、明确的培养目标、操作性的实施策略等主要内容。 (一)理论依据 个性化教师培养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渊源于前苏联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Л.C.维果茨基、C.Л.鲁宾斯坦、A.H.列昂节夫创建的个性“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学说,以及Л.B.赞科夫、Д.Б.艾利康宁、B.B.达维多夫所践行的“发展性教学”学说。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学说认为,人的个性发展与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受社会规律制约而存在差异性。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实际上是将社会历史文化经验进行内化的过程;活动是完成内化过程的必要形式,个性心理的真正发展是其内化活动的结果。因此,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活动的、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以及包括个性心理机能等方面的发展过程。[1]在师范教育中,强调未来教师个性化的认知结构、思维品质和心理机能方面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当师范生作为“受教育者”时,无论施教者的教学活动,还是受教者的学习活动结果都直接影响着下一轮受教育者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质量和特点。[2]当师范生成为“教育者”时,则能够创造性地工作,既能制订独一无二的教育教学计划,又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而作为“进修者”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潜力。 从“发展性教学”视角来看,未来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应包括专业能力和个性品质两方面的充分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达到“发掘每个儿童的个人潜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并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培养能够从事职业活动的青年人”的水准;[3]个性品质的发展则让教师成为个性化的主体——独特性、自主性、自由性、创造性、身心和谐的个体。相应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还包括知识技能技巧、智力运作方式、实践操作能力、自我管理机制、审美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概而言之,个性化教师是个性化专业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之统一体,而非标准化或模式化的教师。 (二)目标取向 俄罗斯个性化教师培养的目标取向具有较为显著的动态性和拓展性特征,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适应时代不断发展所必需的个性特质,二是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个性化职业品质的要求。2010年2月颁布的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方案《我们的新学校》给个性化教师培养目标取向赋予了战略性的要求。该方案所提出的“新学校”定位于大众的学校、面向所有儿童的开放性学校。“任何一个新学校,都将保障身体有障碍的儿童、残疾儿童、没有父母照顾的儿童、难民和被迫流离失所的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和各类生活困难的儿童能顺利地社会化;依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分别组织初等、基础和高年级的教学;在学校中,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会理解、掌握新知识,公开表达个人思想,做出决定,相互协作,提出要求,感受和把握机会”。[4]很明显,“新学校”是一个全纳性教育的学校,完全有别于传统学校(苏维埃学校——普通学校、特殊学校等类型);面对新的受教育者,未来教师需要成为能够接受、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教师”。根据《原则》、《我们的新学校》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综合归纳,个性化教师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教养性和教学性两个方面的特质取向。 教养性层面的特质表现为:(1)培养学生珍惜俄罗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秉承历史继承性、保全、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2)教育学生成为俄罗斯爱国主义者、成为民主和法治国家的公民,培养他们具有自觉社会化的能力,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具有高尚的道德,并且表现出民族和宗教的宽容性,尊重其他民族的语言、传统和文化;(3)教育儿童和青少年要完整地理解世界,形成现代的科学世界观,发展民族之间的文明关系;(4)端正儿童和青少年作为公民从事劳动的动机、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帮助他们领会从业的基本原则以及培养劳动市场中的交往技能;(5)促进学生在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符合其年龄特征的思维和活动能力;(6)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主动且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避开各种社会危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