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研究中的问题清思

——兼谈学术文化机制的革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纪德奎(1971-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赵恕敏(1972- ),女,黑龙江海伦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本文通讯作者(天津 300387)。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教学论是理论学科抑或应用学科的观点分歧割裂了学与术的关系,造成了教学论两种研究取向的相对而立,阻碍了其科学化进程;实践取向研究的泛化,模糊了学科与专业二者的界域,使教学论研究遵循专业的实用思维,却降低了其学科品位;全角认识的缺失及学科自我更新的停滞,忽视了理论与实践固有的内在冲突,人为地造成了二者的陌路;教学论研究者追求职业的功利情结,放弃了崇尚学术事业的卓越,使教学论研究陷入说不上去、做不下去、走不出去和返不回去的尴尬境地;期待学术体制改革来破解当前困局,倒不如从学界、学校、学者和学风等方面革新学术文化机制来引水顺渠。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2)09-0015-06

      一、学与术:教学论是理论学科中的学抑或应用学科中的术

      关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一门应用学科的问题在教学理论界展开过激烈的论争。持应用学科观点的一方认为,教学论是关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一门学科,侧重教学实践应用。因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拉特克,他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1]不仅如此,具有教学论学科里程碑意义的《大教学论》扉页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教学论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该书的宗旨就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2]可见,夸美纽斯将教学论视为一门艺术或技术。西方大量的教学理论实践以及各种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教学译著的涌现,便证明了这一观点。持理论学科观点的一方则认为,教学论的研究重在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追求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科学化轨道。“在许多年中,教学论往往与教学法、教学经验等同起来。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未得到研究,教学实践中许多重大问题也未得到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3]因此,“教学论要探索教学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的规律,要建立自己的科学范畴和理论体系,要为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或科学的一般原理。”[3]前苏联的教学论就其理论体系而言就是十分系统和完整的,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从表面来看,二者围绕教学论究竟是理论建构还是问题解决来进行争辩,但其实质是对学与术二者关系的拷问。对学与术二者关系的论述,梁启超在1911年写了一篇文章《学与术》,其中说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4]梁启超的论述既区分了学与术二者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二者的联系,即学与术不可分离,二者相辅相成,研究学问知识是为了应用,二者是统一体。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不学无术不行,有学无术也行不通,有学有术才能适应潮流,因此学术一词便不可分割。教学论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的争论实质上割裂了学与术二者的关系,片面地认为理论学科注重的是“学”,应用学科追求的是“术”,人为割裂了学术一词的内在统一性,忽略了学以演术、术以证学的辩证关系,造成了学不足以应用于术,术不以学为基础的局面,形成了事实上的理论研究取向与应用研究取向相互脱节,使教学论研究缺乏合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论研究科学化发展进程。

      从存在形态上来说,教学论学科是以理论的形态而存在,它是对教学实践的高度抽象,因而具有理论品性;从生成视角而言,教学论学科是从教学实践中走来,其理论形成又服务于教学实践,因此又具有实践性格;从功能方面而论,教学论对实践要具有解释、规范和指导功能,而且这三方面功能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不可分离;从构成方式来看,教学论包含了根据不同教学情境而生成的各种不同理论,而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有的理论指向研究本体,成为元研究的来源;有的理论指向自身,旨在完善理论体系;有的理论指向实践,成为指导和规范实践的原理。教学论成了这些具有不同指向的理论的集合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论必须坚持理论与应用的辩证统一。理论学科抑或应用学科的提法,割裂了教学论的完整意义,使教学论要么走理论研究之路,要么走实践应用之道,陷于非此即彼的二元路线。这就如同对“教学”概念的理解一样,从“教”或“学”两个方面来分别理解或简单地两者相加,都会忽视它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同样,教学论也是个完整的学科概念,它既有理论旨趣也兼顾实践诉求,它本身具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学与术的双重品性。

      二、专业与学科:实践取向教学论研究遵循专业的实用思维却降低了学科的品位

      在教学论两种研究取向的对立与博弈中,理论研究受到一定质疑与指责,而具有实践取向的研究在当前理论与实践关系不和谐的背景下,凸显时代性,具有一种“切中时弊”的历史合理性。于是,实践取向的教学论研究开始处处受到欢迎进而逐渐成为教学论研究的主流,甚至掀起了实践取向的研究热潮。然而,对实践取向的过度推崇导致了对其的误读,将“实践”误解和泛化成“实用”,模糊了学科与专业的界限,使教学论研究不知不觉从学科的高度走向了专业的实用领域。我们知道,学科不同于专业,二者存在很大差异。从生产知识和学问研究的角度看,学科的含义是指学问的分支;从组织的角度看,学科的含义则是“学术的组织”,因此,学问的分支、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基本内涵。[5]它强调知识的创新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其基本特征是学术性,衡量学科发展的标准是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与发展潜力,即看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结构体系是否完整,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兼容度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度和辐射性等。而专业则不同,它是与专门职业相对应的知识专门化领域,重在满足实践的需求,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应用性。学科与专业的区别表明二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虽然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即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业为基础,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层面,不可将二者的界域混淆,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科的研究水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