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yusq@bnu.edu.cn)(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教育部于2012年3月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描绘了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此《规划》在“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思想指引下,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体系建设,采用双重视角,既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从技术看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指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引领性作用,即教育信息化要革新教育的主流业务,强调利用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860(2012)05—0005—10

      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以下简称《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编制历经近一年,起始于2011年3月初,当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组和专家组。工作组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司、中央电教馆、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各项事宜。专家组由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组成,具体承担调研、起草、征求意见等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此后,工作组和专家组开展了多次调研、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多次向教育部领导汇报,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经过教育部各行政司局充分讨论和修订,最后在教育部党组通过后正式颁布。此《规划》编制过程始终重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重视调查研究和多方协作,是教育部领导、部内各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关部委、众多专家、相关企业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本人作为专家组成员,从一开始就参与相关工作,在此,从《规划》核心突破点的角度,对文本背后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做一解读。

      一、内容框架

      本《规划》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实施”六大部分组成。

      “序言”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认识,是关于时代背景、国内外发展态势、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发展展望等的综合论述。提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总体战略”是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与推进策略。在分析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阐述了未来十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发展任务”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具体需要突破的领域进行的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包括“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八项任务。

      “行动计划”是为实现规划目标、为完成发展任务提供支撑,拟组织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五项行动,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

      “保障措施”是为确保完成发展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做好技术服务”“落实经费投入”四项措施。

      其中,“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是《规划》的主体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规划》主体部分的结构关系

      “实施”是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所提出的工作要求。包括“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施行目标考核、推广试点示范、建立支持环境”五项要求。

      二、核心要点解读

      在国家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需求,未来十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次《规划》是新阶段的发展蓝图,亮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现实到未来,有限目标指引

      本次《规划》制订,一开始就是非常理性的、务实的,既考虑了现实问题,也考虑了发展性的需求,既强调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也强调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认为教育信息化并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是一个有限目标规划,定位于落实《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通过研究提出在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以及助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第三部分:行动计划;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以及未来十年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本《规划》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十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思路和实施方案。

      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很难对所有地区用一个发展要求,《规划》强调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