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敬斌,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130024)。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有效实现大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科学衔接,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部分,也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在衔接整合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简单重复、倒置和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科学确定各学段德育内容的有序层次,统一规划学校德育课程教材体系,着力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保障机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2)04-0057-05

      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这是教育部继2005年颁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来,又一次从战略发展角度重申和强调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尽管如此,直到目前,学校德育内容在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衔接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无法突破。因此,正确认识当前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现状,全面把握德育内容在衔接整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寻求合理的解决出路,就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一个极其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一、沉思与追问:当前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解析

      所谓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不同教育阶段,都以总的培养目标为标准,以本阶段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为根据而确定德育内容,从而切实保证各学段德育内容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有效实现德育内容体系的层次优化与整合。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既是德育系统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基本需要,更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必然选择。但当前学校的德育实践却未能很好地处理德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导致学校德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简单重复、倒置和缺乏层次性等问题,存在着整体上错位、部分越位或不到位等现象。德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忽视德育内容的序列性,教育内容不能有效衔接,必然造成教育内容的混乱,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降低教育的应有实效。现实的状态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1.学校德育内容层次化意识缺乏,简单重复问题严重

      学校德育内容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品德发展的规律表明,个体品德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层次,个体的品德发展都有着不同特点。因而,德育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从而切实保证教育内容的螺旋上升、深度和广度逐步加深。但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德育内容却恰恰忽视教育对象品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有较大距离,缺乏应有的层次化构建,存在严重的简单重复问题。

      一是不同教育阶段间存在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的问题。在以往的教育中,不同阶段的各教育主体都将总的教育目标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而不加以具体细化,这就使得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德育的内容几乎没有大的差别,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观”等教育为主要内容。虽然在各个阶段,这些德育内容在文字论述上由少到多,但其深度与难度却并未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不可否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渐进反复的过程。因此,某些方面教育内容的反复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反复”不等同于“重复”,“反复”是一个循环渐进、螺旋上升、层次和深度都逐步提高的过程,并非是单一的简单重复。因而,德育内容的确定要讲年龄特征、分层次水平,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简单重复,否则,德育内容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德育内容的效果也无法达成。但遗憾的是,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却严重忽视学生道德发展年龄特征、违背学生品德素质发展规律,存在着严重的简单重复现象,缺乏应有的层次区分和循序渐进。“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变得像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①德育内容简单重复、不讲层次划分,不仅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很容易给人以“空大套”的感觉,也使德育呈现出无序状态。因此,学段间德育内容层次缺失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二是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内部,也存在忽视不同年级德育内容层次序列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在总体上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三个不同阶段序列,但在每个阶段内却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划分,各学段几乎是相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尤其是目前各学段学校所实施的日常德育内容,更是存在着严重的“各年级都基本相同,教育要求基本没有差别”的问题。实际上,在每个阶段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例如,同样是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跨度上较大,因此他们所能够达到的道德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因而,各学段内部德育内容层次缺失的问题同样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2.学校德育内容循环递进的趋势不明显,倒置问题突出

      由于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规律,目前的学校德育实践,除了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较为严重外,教育内容倒置现象也比较突出,以至于“对小学生讲共产主义,对中学生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讲集体主义,到研究生那里搞文明宿舍评比”等奇怪现象时有发生。这突出表现为:在中小学阶段,迫于考试的压力,教师一味追求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与难度,将本属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中小学讲授;而到了大学阶段,受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文明基础较差,基本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水平不高,大学又不得不给学生补授中小学应该实施的基础品德教育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造成中小学教育内容的“超饱和”以及大学教育内容的减少与重复,而且更直接引发了教育内容倒置问题的发生。虽然近几年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已经开始对学校德育内容的系统构建问题有所关注,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改以及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之后,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也开始对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进行了大的改革,但从客观来看,直到目前,德育内容倒置的问题还是因为其强大的惯性力量而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例如,我们在考察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过程中就发现,在课本的首页竟然有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试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以自己的认知能力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可能出现的后果就是,孩子们可以个个将这些文字牢牢地记住,但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就更不用说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了。那么,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类似于此的种种做法值得我们反省与深思。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内容的倒置,不仅极大地破坏了教育应有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响德育的正常实施,使得德育工作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且也给受教育者带来诸多不适,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德育内容的有效衔接与优化整合,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内容的层次序列,以防止德育内容倒置问题的发生就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