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实施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的审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乐天,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10097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具有双重任务:一是继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此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双重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农村教育以新的更丰富的内涵。对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需要从以人为本和促进公平以及从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为此,我们也需要深化对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支持性政策的功效与作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5-0096-05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向,也在成为努力推进的政策行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依据这一基本政策,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在贯彻落实《纲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并需要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深入认识这些问题,对现阶段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认识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发展

      如何认识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也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从国际视角看,在发达国家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城市和农村社区的界定已经失效,诸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界线的模糊。”①而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工业化、城市化在不断推进,但农村发展问题依然受到重视与关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的发展往往处于相互冲突与矛盾中。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与农村社会的剧烈变革息息相关。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17.9%,到2000年提升到36.2%,到2008年进一步提升到45.6%②。这些数据反映了30年中国现代化的进展与成就,也折射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这样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重大发展与变化突出体现在: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由此推动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正是农村劳动力及其相伴随的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构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农村社会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向着现代化磅礴行进的壮丽景观。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乃至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积极价值绝不可低估。

      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5.6%,这是说明中国城市化取得快速发展的数据,但这一数据也同时说明今日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占半数以上。如果按总人口13.2亿计算,那表明仍有近7.2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仍是一种庞大数量的人口群。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对城市化率的统计,已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计算在内,是居住超过6个月的常住人口增加导致的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事实上,“农民工”只是一种流动人口,他们或进城或“回流”到农村。若从自我归属上看,相当多的“农民工”更会将自己归为农村人而不是城里人。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已属增长快速之例。美国从1900年至今的110年里,城市化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43个百分点。③中国属“赶超型”现代化国家,鉴于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对滞后,提高其发展速度当无可厚非。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必须立足国情,稳步推进,以避免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严重剥夺农民和严重的城市贫民窟问题的发生。在这种意义上,城市化率并非越高越好。“根据陆学艺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会推进到55%左右。”④届时,如果中国总人口达到14亿以上,那也意味着农村人口仍在6~7亿之间。仅就人口数量而言,到2020年甚至未来更长的时期内,中国依然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既紧密关联同时又有其自身特有的指谓与要求。一方面,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使命,其目的自不在“抵御”甚或“抗拒”工业化与城市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从而也为了更好地积聚资源与力量以便能更有效地和更可持续地支持与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又是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步骤与目标,处理好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防止不顾实际盲目地推进城市化,尤其防止形成损害农村、剥夺农民的“城市化”,或使农村“被城市化”。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一直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国家建设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对农业、农民、农村推行多取、少予、限制的政策,使得两者严重失衡,其结果不仅仅让中国的三农问题陷入了长期难以自拔的窘境,而且更导致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因缺乏农业与农村的有效支持而无法具备可持续性。”⑤鉴于既往的教训,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新农村建设,其根本宗旨是为了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文化和农村的社会事业,以及建设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从而使依然众多的农村人口过上更加宽裕和更有尊严的生活。

      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不难认识到,现阶段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上存有双重任务:一是继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此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城镇化非常特殊和艰难,很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把农村建设好,什么小康社会、现代化都无法实现。”⑥从宏观层面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推进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所在。

      二、深入认识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也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的时代“强音”。在大力呼唤同时也在努力践行农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同时也始终存在一个“如何认识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何谓“农村教育发展”?这看似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概念,实则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

      我们可以结合学习与贯彻《纲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认识。

      1.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深入认识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