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的回归与教育之哲学本性的重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1969-),男,湖南益阳人,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活动出发,阐明自我认识的回归作为教育的哲学本性。近现代以来,教育越来越多地偏离了应有的哲学本性,我们需要不断地甄定教育的使命,以人的自我认识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今天,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碎片化的存在,一点点补缀人的生命,导致生命意义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教育的哲学品性,以自我认识的生长超越碎片化的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5-0008-06

      一、“认识你自己”与教育的哲学本性

      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以下简称《申辩》中,苏格拉底对自己毕生从事的事业作了如下说明:

      “雅典的人们,我向你们致敬,爱你们,但是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要激励你们,告诉我遇到的你们中的每个人,说我习惯说的话:‘最好的人,你是雅典人,这个最伟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城邦的人,你只想着聚敛尽可能多的钱财,追求名声和荣誉,却不关心,也不求知智慧和真理,以及怎样使灵魂变成最好的,你不为这些事而羞愧吗?’”[1](P107-108)

      苏格拉底受神的指示,把哲学思考带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把日常生活带向哲学生活。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是关于天上的,难以进入民众的生活,而苏格拉底本人则每天行走在城邦之中,不停地质询他人,苏格拉底本人就成了哲学进入城邦生活的典型。当人们之前更多地按照信仰和习俗来生活,苏格拉底以哲人姿态进入城邦,并打破这种日常习俗生活的惯习,把人们的眼光从习俗中超越出来,要人们认识你自己,使自我认识成为人的使命。苏格拉底要雅典人关心自己的灵魂胜过关心自己的财富和声誉,他是要提示人们,人生的目的并非钱财、名誉、地位,而是灵魂的美善,“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人之为人的最高使命,甄定人生的目的。或如黑格尔所言:“苏格拉底的原则就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到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是意识复归于自己。”[2]作为苏格拉底谈话法的辩证法或者叫对话术,就是一点点把人们的目光从习俗生活的利益纠葛中引向纯粹的思考,把民众的习俗生活引向哲学思考,从而激励人的灵魂上升。

      苏格拉底的申辩,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自己申辩,而是为你们申辩”[1](P111),他不是为自己辩护,而是为哲学生活辩护,也就是为一种以“爱知”(“爱智慧”)来引领个体从对金钱和名誉的关心转向对灵魂的美善、也就是对德性的关心的生活方式辩护,爱知的核心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对金钱与名誉的关注会遮蔽人的自我认识,与金钱和名誉相比,人的自我认识乃是第一位的问题,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这对人而言恰恰是最大的好。”[1](P131)苏格拉底的使命就是要刺激人们不断地去寻求人的自我认识,以形成自知的美德。

      通达自知的方法就是在对话中回到纯粹的事物本身。在《申辩》中,苏格拉底“自己的”和“自己”,以及“城邦的”和“城邦”:“我私下到你们每个人那里,做有最大益处的益事,我尝试着劝你们中的每个人,不要关心‘自己的’,而要先关心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最好和最智慧,不要关心‘城邦的’,而要关心城邦自身,对其他事情也要按同样的方式关心。”[1](P126)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己的”与“城邦的”财富和荣誉,但我们应首要关心的乃是自我和城邦本身。如果说关心自我就是关心自我灵魂本身,那么关心城邦就是关心城邦的灵魂,也就是正义。无疑,城邦正义的实现同样依赖于个人的灵魂。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他并不直接参与政治,他自己的使命乃是提高每个人的德性,也就是刺激人们从对“自己的”与“城邦的”事情的关注中,回到对自我和城邦本身的关注,回到自我灵魂本身的关注,回到人的自我认识。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对话实践看成是典型的教育事件,是一个个引领对话者精神上升的事件,那么,这些事件的核心就是以人的自我认识来甄定人生的使命,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言关心灵魂的美善胜过金钱与名誉。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高贵的教育使命,使得苏格拉底在任何谈话情景中,总是试图引领个体从习俗的认识中,从日常生活的种种纠缠之中超越出来,去认识事关个体德性的诸种品质,并在把对日常生活周遭事物的认识提升到纯粹认识的过程中,提升个体心灵的境界,由此而调节个人与城邦、个人与周遭事物的关系,调节个人在世界中的位序,在促进城邦或者外在世界的和谐与秩序的同时,促进个人自我生存的和谐与秩序。

      苏格拉底始终把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视为不断上升的开放性结构,真正的自我认识意味着把人置于整全中,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在整全之中。面对整全,世界大全,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这就是自知,“知道自己无知”。拥有了自知的美德,我们就能够始终把开放的自我置于整全的观照中,使得“爱智慧”成为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基本姿态,引领着个体灵魂的上升。这种智慧之爱,正是哲学生活的旨趣。由此,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哲学品性。

      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生的根本问题,其意旨正在于通过个人自我认识的开启,引导人充分运用个人理性来把握自我人生,引导个人超越感觉经验,努力达到对人生的理性把握,甄定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美善的生活。苏格拉底终其一生,就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对人生最重要问题的无知,从而在这种无知的自知中看护好自己的灵魂。当苏格拉底说,“不要关心‘自己的’,而要先关心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最好和最智慧”[1](P126),苏格拉底是提示我们,作为人,要认识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益处的益事”乃是灵魂的最大改善,这是人生的本意性目的。不断地回到认识的起点,也就是回到人的世界的起点,回到人之为人的起点,这是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基本含义。“一个人还不能认识他自己,就忙着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苏格拉底把一个人的自我认识看成个体人生的基础与核心。苏格拉底期待把人生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美德即知识”①,通过灵魂向普遍性的靠近,来扩展人的自我认识,增进个人对人生目标的理性把握,把人生对美善的追求内化成个体积极的人生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