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11)04-0016-06 “有效教学”是什么?学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建构、实践模式和策略的探索却如火如荼地进行。如有学者就认为“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1]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人们对于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已经到了极致,诸多的教学改革都会从有效性的维度进行解读,所有新的教学理念都能拿来诠释“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大有一统天下的态势,但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很可能不是“有效教学”的内涵太丰富,而是人们还没有真正把握它的本质,有效教学被“妖魔化”了。当我们跳出有效教学的藩篱,以“边缘人”的视角审视有效教学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是什么?有效的主体又是谁?未来的发展之路怎么走?本文拟以“社会学之眼”重新评判“有效教学”。 一、为什么会提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工业社会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在整个工业化时期,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以促进教学效率为目的的,其目标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效益。它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本、在教学目标上追求效益主义、在教学内容上追求效果主义、在教学方法上追求效率主义。在教学中,使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要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采取“小步子、密台阶、大容量”的学习方式,通过增强教学效果来实现有效教学,并采取测验的方式对知识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可见,由于工业社会是以技术理性为导向,以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以工业社会为时代背景的有效教学,其根本指向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迎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也是工业社会对于学校和教学的现实要求。 有效教学之所以如此有市场,与它短期内培养了大量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关,满足了社会建设的需要。但同时,却造成了教学的工具化与功利化。从字面考察,有效教学是指一种“有效”的教学,而“有效”(effective)一词在英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2]“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3];《现代汉语词典》将有效性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都关注最后的结果。纵观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取向:一是目标取向的定义;二是技能取向的定义;三是成就取向的定义。在西方学者目前流行的视角里,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4]但我们发现,西方学者也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界定有效教学,这里面没有学生自己的需要,教学看着的是结果,较少关注过程。 二十世纪的教学改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改进教师的教为主的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模式和先行组织教学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是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二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为主的有效教学,主要包括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教学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改进学习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5]其实,在这些教学改革中已经显露出机械、功利的色彩,许多教学模式的运用及教学策略的实施不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有效教学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需求,而对有效性的过分追求又奴化了学生、家长、教师甚至学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统治,这也许是另外一种原因。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 当我们已经把有效教学视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模式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毫无疑问,现实中,人们以学生成绩的提高为标准可能是最直接、最容易的标准,但肯定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乃至根本标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效的标准比较混乱。如:有的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6]。有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该界定认为,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地实现预期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成为有效教学[7]。有的沿用经济学里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界定有效教学,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8]。从这些概念所内含的标准来看,标准非常模糊,如对进步、发展等如何界定等,不好落实、太笼统,尤其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往往如此。有学者从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两层面概括出有效教学的标准及特征达二十二条之多[9]。还有研究者系统研究了有效教学标准后提出:一级标准5项,二级指标27项,每一项二级指标包括“不合格、一般、良好、优秀”四个层次水平的定性描述。5项一级标准分别是:教学目标(二级指标包括价值体现,高期望,清楚、具体、可操作等);教学活动(二级指标包括设置教学情境,活动目标明确,与学习内容一致等);教学能力(二级指标包括清晰准确地交流,运用提问与讨论技术,经常变换教学方法等);教学反馈(二级指标包括为学生提供反馈,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课堂评价等);教学组织与管理(二级指标包括明确的课堂纪律,有效分配、利用课堂时间等)。[10]如此多的标准的可操作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