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群众:“十七年”文艺通讯员运动研究

——以《文艺报》和《长江文艺》为中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秀涛 中国现代文学馆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文艺通讯员运动是“十七年”时期文艺期刊所发起的一项具有特定政治和文艺目的的活动,旨在凭借大众传媒的身份在文艺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一种符合意识形态需求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搜集来自基层的文艺信息当作文艺决策的参考,并以通讯员的观点和意见作为文艺运动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支持;此外,通讯员作为潜在的作家培养对象,在文艺期刊的指导和培训下,成为工农兵作家队伍的重要人才储备。可以说,文艺通讯员运动是文艺组织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寻求合法性和权威性,从而建构社会主义的文艺秩序。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艺期刊以机关刊物的身份在文艺发展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不但以党的文艺政策为基本的指导方针,还执行着所属文艺机构的文艺任务,同时依靠自身的大众传媒角色,在文艺机构、读者之间建立起符合意识形态需求的联系,以保证文艺领域内部信息的畅通和文艺管理的有序进行,确保文化领导权的稳固。在文艺机构、作者、群众的关系系统中,“十七年”文艺期刊所发起的文艺通讯员运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特色,其包含的联系群众、信息搜集、作家培养、读者权威与群众批评等要素,都是“十七年”文艺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运动所体现出的操作模式、特定目的和基本规范,为我们理解“十七年”文艺领导机制、作家培养制度以及文艺运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

      一、联系群众和文艺通讯网的建立

      “十七年”文艺期刊发起的文艺通讯员运动,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依靠群众建立完备的通讯网络。通过通讯员获悉其所在地区的文艺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搜集读者对文艺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和对文艺运动的看法,文艺领导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所需要的文艺信息。这些来自基层的信息代表了群众的文艺观点,是对官方正式的、制度化的信息传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实施效果的一种反馈,甚至具有官方信息制度所不具有的更详细、更具体、更接近现实等的优势和特点。这些信息为文艺领导机构全面掌握全国范围的文艺状况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为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现实根据,为进行文艺决策、调整工作部署提供了群众基础。

      1949年以后,同人刊物、商业刊物逐渐消失,各级领导机构直接控制的文艺刊物开始扮演“与群众联系的最密切的工具”的角色,而且“联系群众,是刊物的首要任务。从编辑部里提出来的问题一定要是今天群众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整个政治活动中,和人民生活中一切应该提到思想领域里来的问题”①。譬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的机关刊物《文艺报》的定位就是“文艺工作和广大群众联系的刊物”②。《文艺报》刚一创刊,中国文联就发出《全国文联关于出版〈文艺报〉致各地文联及各协会的通知》,除要求各地方文联、协会指定专人与《文艺报》联系,向其提供文艺活动情况和工作经验资料外,指出“《文艺报》拟广泛征聘文艺通讯员,组织全国性之文艺通讯网,请多予协助”③。《文艺报》征聘文艺通讯员运动是为了“及时了解各地群众文艺运动的情况,以便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展开讨论,使《文艺报》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刊物,而且也是群众对文艺工作发表意见的园地”④。中南区文联的机关刊物《长江文艺》发起的文艺通讯员运动,也恰恰是为了“加强《长江文艺》与群众的联系”⑤。

      文艺通讯员代表的是基层、群众的力量,所以征聘对象必然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倾斜,文艺通讯员来稿反映信息的范围,也被要求集中于基层文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群众对党的文艺工作的建议。这种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通讯员成为中国文联获得基层文艺消息的重要来源,保证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基层文艺动态和群众观点。因此《文艺报》对通讯员资格的限定也比较宽松,除政治条件外,“凡在文艺工作岗位工作的同志,或在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工作而对文艺感到兴趣的同志们,只要愿意协助我们的,都可以成为文艺通讯员”;至于业务条件,同样很宽松,“凡连续赐寄文艺通讯稿两次以上者,不论采用与否,经《文艺报》编委会认可,即可作为本报之文艺通讯员”⑥。

      1952年《文艺报》进一步扩大文艺通讯员的征聘,对通讯员人选的规定也更加细化和具体化,并规定了七类人选,包括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文教部门接近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群众文化工作者、工农速成中学、文化补习夜校、业余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以及大中学校的语文、文学、艺术教员和部队的文化教员;工矿、企业、农村中宣传鼓动工作和文学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部队中宣教工作者、文工团创作组和宣传队的工作者;各地专业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文艺有兴趣、并经常关心和研究文艺运动中的问题的同志⑦。《长江文艺》所征聘的通讯员包括“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区乡干部,部队里的战士,连队的指导员,宣教干部,机关里职员,和学校里的青年学生和教员”⑧。运动发起一年后,共发展了832个“长江文艺通讯员”,其中职工122人,翻身农民及区乡干部、民间艺人、农村小学教师110人,部队战士、连队干部及宣教队员176人,机关干部173人,各地委、专署及县文工团员114人,城市教员、学生107人,其他职业30人⑨。

      文艺通讯员的征聘范围显然是为巩固、扩大文艺通讯员的组织基础和人力储备而划定的,以获得更全面、真实的基层文艺信息。通讯员的存在使地方的文艺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地传达给机关刊物及其所属的文艺机构,避免出现基层信息的空白,毕竟全国文联及其机关报《文艺报》及地方文联的人力资源不足以保证全面掌握每一个地方的文艺情况,而且文艺领导机构内部信息的自下而上的传递,也因为地方和部门利益等问题无法确保准确和完整。

      为了更全面地获得所需要的基层信息,更有效地发挥文艺通讯网的作用,《文艺报》给文艺通讯员规定了所反映问题的范围:1.及时报道所在地区或工厂、机关、部队文艺工作的情况,有什么经验?发现什么问题?2.群众对文艺工作或某一具体作品的批评或建议。如读过一本文艺书籍,看过一个戏,大家的反映怎样?这本书或这个戏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可以采用小型座谈会或漫谈的方式集纳群众的意见。3.当地出版的文艺书刊的推荐、介绍、批评。4.对各种文艺问题的讨论、研究等。而且《文艺报》特别告知文艺通讯员两个注意事项:一是来稿所反映的情况或提出的问题,越具体越好,避免空洞的议论和叙述。二是通讯稿和一般文艺消息的报道,最好不要只是现象的罗列,应该把现象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问题⑩。《长江文艺》也明确通讯员的职责范围,其中包括“及时报道所在地区,如工厂、部队、机关、学校里的文艺情况:这是每月至少作到一次的”,“反映群众对文艺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群众对《长江文艺》的意见和要求……使我们知道群众的食量和胃口,知道应该怎么样为工农兵群众服务,而且服务得更好”(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