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庆卫(1970-),男,山东济南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学及文艺理论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9;李岚(197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湖北 武汉 430205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国内的生态批评在理论资源上多借鉴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念进行理论建构。生态中心主义本身是一种有着明显理论缺陷的思想,其伦理意义和情感意义大于理论意义,不足以成为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不能停留在某种思想理念或感性倾向上而不去深入把握其思想根源,不能只看到非人的自然而忽略人类社会。把握生态思想和生态危机的现实根源、制度原因,从而引发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进行反思,激励人们积极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调整实践的尺度,把人类生活的自然之维和社会之维结合起来,并使生态批评在较为坚实的学理基础上获得解释的深度、广度及可操作性,才是生态批评在自身建设中理应追求的目标。由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得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植入可以使这一新兴的批评理论在理论架构、概念界定和介入实践等方面获得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从而明确自身的针对性并增强对生态问题的批判力度。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1)03-0021-07

      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是西方生态主义思想在文学理论领域的成果。自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提出“文学的生态学”以来,不少欧美著名学者跨入这一研究领域,使之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文学批评领域里的重要分支。美国生态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这样界定生态批评:“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1]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生态批评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热点和显学,相关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逐年大量涌现、增多;但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批评也不乏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本文拟从分析当前国内生态批评的现状出发,对其理论模式和学理基础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态批评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国内生态批评现状

      国内的生态批评在理论资源上多从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想出发,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念来进行建构。学者们在梳理和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生态观念、寻求中外理论的结合点问题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使这一批评思潮获得了实质上的推进。其中,王先霈的“绿色批评”主张、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袁鼎生的“审美生态学”和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研究”等一批学术成果为学术界瞩目。但从总体上看,被称为“生态批评”的这一批评思潮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批评主张和批评模式,被引以为理论资源的西方生态思想就包括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等等;有的生态批评主张由于缺少学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石,缺少统辖全局式的理论架构,使其在选取西方各种生态理论资源时显露出某种随意和失范,有时呈现为不同学术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观念的生硬杂糅而难以整合为统一的理论模式的现象,比如一些学者热衷于以“生态中心主义”作为理论起点,而罔顾这一观点的文化背景、现实可操作性以及自身的逻辑困境等问题。由于研究者自身视域的差异和遵循的学术范式不同,有的生态批评观念缺少体系化的理论预设,一些学者不厌其烦地重复古今中外有关生态思想的老生常谈,对生态观念不断进行大而化之的原则宣示、情绪化的感性吁求,却罕有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批评的学科定位和自身发展,甚至使生态批评的存在合法性受到质疑。

      笔者认为,当前的生态批评在学理基础、批评对象、批评方法以及实践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生态批评的研究者在进一步研究中加以探讨。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生态批评是什么?它的批评对象(批评范围)是什么?如何进行生态批评?

      在大量的生态批评论著和论文当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困难。但问题在于生态批评既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也没有做到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一致。从生态批评的话语立场来分析,可以把“生态批评”看作一种从生态主义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文艺理论批评,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作家创作和文学文本,探索并反思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明的发展模式。如学者王诺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既要揭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中有关生态审美的领域[2]。

      不言而喻,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能在生态批评中看到“生态”——对生态思想的表达,看到“批评”——对反生态主义的观念和破坏自然生态的现实的批评,却很难看到“文学”——对一个界定明确的批评对象的批评,很少看到生态批评从理论和方法的层面向我们展示对于文学文本的卓有成效的操作。正是对于批评对象的不明确导致了批评观和批评方法的模糊,这是当前生态批评所面临的症结之一。

      对什么文本进行生态批评?是对生态题材的文学作品(生态文学)依据生态观念进行的批评,还是对一切文学文本进行“生态地”批评?如果是前者,那么生态批评就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批评模式,而是一种外在于文学的观念,是对某一类文学作品所共有的思想特质的概括和评述;如果是后者,那么则要求生态批评应当具有明确的批评理念和由此产生的批评方法,它必须具备文学理论的特质,而这一点是当前的生态批评尚未做到的。批评范围的过宽或过窄,使生态批评陷入了两难境地。

      美国生态学者斯洛维克说:“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能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加以阐释,也不存在与绿色阅读无关的作品。”[3]xix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劳伦斯·布依尔也认为:“原则上讲,生态批评所涉足的地域形态或生命形态是没有限制的。每种文学体裁可能都与之有关——诗歌、叙事、戏剧和非虚构文学。”[4]4把生态批评的对象定位于一切文学文本,这一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生态批评学者的看法。理论基础(生态主义思想)论域的相对狭隘和对象的杂多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前的生态批评理论在试图解读非生态主题或自然景物描写较少的文学文本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