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时空及过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振华、李森,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北碚 400715)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以组织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等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二是教师自我组织、主动地学习。本文把前一种方式称为“外在”,后一种方式称为“内在”。基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过程被分化为外在时间和内在时间、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外在过程和内在过程。这六个方面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作用。据此,提升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有效性的策略表现在:时间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空间综合利用,合作拓展;过程设计灵活,关注教师个体;注重“外在”和“内在”协调统一,和谐共生。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字号:

      教师进行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依据组织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一是外在的维度,即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等组织教师学习(本文用“外在”表示该层维度);二是内在的维度,即教师自我组织、主动地学习(本文用“内在”表示该层维度)。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培训,后者着意于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联系教师学习的现实,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学习培训还是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都无法避免不去学习或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基于此,本文的论述主要围绕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而展开。文中的时空即物理时空,指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地方)。过程则涉及诸多方面,本文是从学习的内容类型、组织形式和评价反馈这三个方面对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过程进行梳理。

      一、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时空分析

      (一)时间分析

      1.外在时间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等一般会利用寒暑假的一段时间,或连续数周双休日,或工作日的某个下午放学静校时间,组织广大教师进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① 当然也会有临时安排和调整,这段时间就是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外在时间。一般说来,外在时间不会被挪用和占用,不会冲击、影响教学时间,具有规定性、预设性、统一性的特点。

      2.内在时间

      内在时间是指教师自我组织、主动地进行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时教师个体划定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或长或短,也可能见缝插针、随机安排。或许教师每天都会拿出一些时间来进行学习,也可能十天半个月都忙于琐事无暇顾及。内在时间的保证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教师有闲暇时间并有此方面学习的心思和精力。内在时间具有自主性、择机性、零散性的特点。

      3.对两者的辨析

      外在时间使教师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有了时间上的保障,外在时间的长短以及安排由组织方掌控,一旦学习者进入这个时间域内(比如组织广大教师集中学习时的讲座、报告等)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掌控者,他会对自己被组织方安排好的这段时间再进行安排和利用(是听报告还是完成其他什么事甚至是打瞌睡)。同时,组织方对学习者也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写心得体会,准备考试之类等。这样,外在时间就由组织方的安排得以延伸,但时间域内的投入程度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总之,在外在时间的投入、利用上组织方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

      内在时间是教师的自我统筹和安排,虽不像外在时间在安排上始终确定、序列分明,但“自我统筹和安排”的发量是外在时间所无法比拟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内在时间的多少决定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因为外在时间是被组织方安排的,大家都差不多,只有内在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内在时间在时间的利用度上应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不过,内在时间也面临着困境,即如何使教师的自我统筹、自主投入成为一种常态行为。

      外在时间和内在时间并非互不关联、完全对立。一方面,外在时间会影响并调控内在时间。比如寒暑假前后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此时外在时间的比重就会多一些,相应地内在时间就会做出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另一方面,内在时间也会对外在时间产生作用和影响。有部分教师是带着自己思考的问题进入外在时间域的,不可避免地会自己统筹和利用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外在时间的利用功效。外在时间和内在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外在时间和内在时间关系图

      (二)空间分析

      1.外在空间

      教师参与组织者安排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大多是在大礼堂、报告厅、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这些地方称之为教师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的外在空间。这些场所空旷开阔,一般都有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位置整齐划一,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规划和安排好的一段学习期内,场所固定并周期性地服务于学习培训之需。整体上说,外在空间具有固定性、层次性和空间大的特点。

      2.内在空间

      教师自我组织主动进行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时所在的空间就是内在空间。内在空间不拘一格,有时在自家书房,有时在书店小屋,有时在图书馆、阅览室等,只要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思考,也包括与人讨论的那刻,当下空间也就成了内在空间。总之,内在空间具有选择性、多样性和空间小的特点。

      3.对两者的辨析

      外在空间保障了教师集中学习的空间所需。其固定性、层次性的特点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融入其中,形成角色认同;其空间大的特点满足了规模化、同水准的学习培训的需要,节约了培训的时间和成本,一些现代化视听设备的运用也提高了学习培训的成效。然而,因固定性、层次性在一定时期内的常态存在,也对学习者尽快形成角色认同构成了一定的牵制;而空间大固然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即交流、互动难以关注到每位学习者的需要,难以照顾到个体的差异,容易使一些学习者趋于边缘化。

      内在空间主要是教师个体根据自身愿望、兴趣、需要等所确定的,可以有多种选择,或是独择一隅潜心研读,或与他人探讨研究于方寸之间,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在这一点上,内在空间的指向性明确,与目标的契合度很高。但内在空间是教师自我设置的,设置者和保障者都是教师本人,随着可变因素的增加,也面临着如何保障内在空间的常态存在这一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