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兼具经济和社会价值,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影响。公共教育能够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公共教育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也影响私人的教育投资决策。公共教育内生化教育的外部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收入差异对教育投入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公共教育,低收入群体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受到流动性约束,人力资本积累将达不到最优水平。因此,公平性是公共教育财政投入追求的首要目标,公共教育经费要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的受教育者之间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个人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有学者采用异质性个体的叠代模型比较了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对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异的影响。[1]他们发现,只要居民收入的初始差异不是足够大,公共教育能更快地缩小居民收入差异,而私人教育能使人均收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如果大多数人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则公共教育是合理的选择。目前,国内对公共教育的公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定性探讨或者测度公共教育的公正性、合理性与公平性,如对教育结果公平的重新定义[2]、阐述职业教育公平问题[3]等。有学者以某个城市的公立与公办民助初中为例,调查学生家庭背景对其就读的学校类别的影响,分析择校引发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4]也有学者基于教育基尼系数测度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平等问题,[5]并应用教育生产函数的多水平模型分析了义务教育公平问题。[6]二是对居民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比较分析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写为GDP)的比重。[7]同时,也有学者研究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偏好及其变迁,[8]界定教育财政效率的内涵和测度指标。[9]然而,大部分文献较少利用现代经济计量工具进行实证分析,尤其是从宏观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与微观的居民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教育公平性问题。 短期来讲,教育投入形成国内的有效需求;长期来说,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它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潜力。教育投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教育具有公共品属性,它要求政府从公共财政预算中给予投入;另一方面,教育的回报大部分由受教育者享有,居民理所应当承担一定的费用。问题是,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和居民教育支出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和居民教育支出的关系如何?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一种平衡替代关系?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不同收入群体教育支出的影响是否一致?本文以湖北省为例,旨在把宏观上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与微观上的居民教育支出联系起来分析以上问题。 二、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 (一)公共教育财政投入 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本质上受限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制度安排和财政预算约束。在整个经济收入给定的约束下,政府的税收安排有多种用途,发达国家往往重视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大多在4%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制度不完善,特别是财政预算的软约束,虽然税收增幅高于GDP的增长,但是,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幅往往跟不上税收增幅,大部分税收用于政府的其他开支。然而,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一个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实质上取决于本国居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而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是一个基础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必须得到法律的保证和政府预算的刚性约束。 另外,每个人的天赋差异及其家庭背景也会影响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天赋对个人的人力资本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家庭的收入及背景大致决定了下一代教育投资的多少,并最终影响个人成年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各国经验表明,为国民提供相当水平的公共教育可以缩小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对个人教育投入的影响。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注:数据来源:1992年至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下同。 图1显示了1991年至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我们可以发现,该比例从1991年的2.83%逐渐下降到1995年的2.32%。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从1995年至今,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稳步上升,2006年和2007年已经超过3%,达到3.01%和3.35%,但仍然低于4%。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能否达到4%,有学者从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0] 图2对比了1991年至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5年到现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1.22%上升到20.18%。然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同步上升,总体上反而逐步下降,从20.68%下降到16.63%。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在绝对经费上提高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同时,在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上,更应加大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