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华军(1975-),男,湖北仙桃人,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大学教学论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当教育是事实世界时,教育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其自身。在事实世界中,教师与学生被迫打交道,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和构架的过程,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他关系,教师把教书看作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当教育是生活世界时,教育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生活世界中,教师是体验者,学生是能学者,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你关系。于是,教书育人职业是教师能去干的职业。当教育是其自身时,教育能撞击生活的边界,让生活本身不断生成意义。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聆听者:去聆听教育的真谛,然后按照教育的真谛去实践教育。在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我关系,教师把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看做是乐在其中的职业。当下,师生关系正从我——他关系走向我——你关系,但我——我师生关系不需要建构,因为它与教育同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6-0062-04

      用一句话概括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在教育中”作为一个谓词,它规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规定者是“教育”。对教育作不同的理解,就有了不同的“在”,由此就有了不同的师生关系的境界。

      一、我——他师生关系

      自孔德的实证科学以来,“教育”被看作一个事实世界。这个事实世界如一个无孔不入的构架,牢牢地将教育吸附其中。教育一下子沦为经济发展的充电器,一下子沦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一下子沦为文化繁荣的抓手。在事实世界中,教育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其自身。

      在事实世界中的“在”是“被在”,即教师与学生被迫打交道:教师被迫来到教育中,学生也被迫来到教育中。事实世界不仅强迫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而且强迫教师和学生要去“在”教育中。教师按经济的“利”塑造学生,学生成为某个商品。教师按政治的“力”规训学生,学生成为某个利益的代言人。教师按文化的“理”启蒙学生,学生成为社会的批判者。这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根本原因。

      单纯注重事实的教育,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教师是事实的传递者,学生是事实的被学者,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和构架的过程。教师构架好教学程序,学生必须根据这些程序学习。这个“构架”是冷冰冰的事实知识,不掺杂一点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教师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强行地按照构架要求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超出或不够构架的范畴,教师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训学生去合乎构架的范畴。学生好似流水车间随时被塑型打造的物品。教师看似很自由,其实也不自由,他是事实世界的传声筒,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事实世界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他的主客二分的关系。教师是主体——我,学生是客体——他。“我”与“他”之间毫不相干,因为彼此都很陌生。首先,两者被迫来到教育中;其次,把这两者勾连起来的东西是外在的事实;第三,教师往往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去教育学生,而学生看不到这些目标与他当下的关联。于是,教师与学生虽然天天打交道,却没有任何互动、交流。两者有师生之名,却徒有虚名。

      在事实世界中,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教师把教书看作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教书对他来说是一桩苦业,因为教书不是他的生命追求。如果教师感觉他有更好的养家糊口技能,他会离开这个职业。教师之所以还在干这个职业,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更好的谋生技能,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各种规章制度束缚他必须干,他抽不出更多的时间为其他技能做准备。教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从事这个职业,导致他对这个职业没有任何认同感,并以此为苦。

      在事实世界中,教育迷失了自身。教育的确是事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系统,但教育毕竟是教育,它有自己的底线,不应该完全受事实世界的控制。教育不是产业界,因为决定产业界生死的是获取利润,而对教育来说,公益性是其长期性生存的基础。教育不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讲求科层制的管理,而对教育来说,其内部管理是高度民主的。教育也不是文化的复演,过去的文化只有与现在的生活发生关联,才能应用到教育中[1]。

      二、我——你师生关系

      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如一场春风,赋予了教育应有的活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4个基本含义:(1)它是一个非事实的世界。事实世界带有强烈的目的和意图。生活世界不出于某个意图、课题、目的;(2)它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事实世界的根基,是事实世界的意义之源;(3)它是一个主观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4)它是一个直观的世界。我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我以我的生活去体验这个世界[2]。

      教育即生活世界表明,教育不是一个事实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缺乏最终的根据。教育是生活世界,因为是生活赋予了教育的本真意义。由此,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师要在生活中观察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挖掘教育的深层意义。换句话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观察行为,还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在生活世界中的“在”是“亲在”,即教师亲自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不过,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有教师的生活世界,这两者看起来像两条直线。那么,教师何以能“亲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呢?首先在于教师曾经也是学生,他也有过学生的生活世界时期。尽管这个世界已经远去,但依旧是有意义的;其次在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有一颗心,因此能心心相印,能移情换位地感受对方。

      在生活世界中,教师是体验者,学生是能学者。“能学”意味着学生有天生的学习潜力,还意味有后天学习的印记。要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体验学生先天的和后天的学习能力,然后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

      在生活世界中,师生关系是我——你关系。在我——他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对象。在我——你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视为一个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只把学生当做利用的对象和手段的教师,不可能与学生在灵魂深处“相遇”。我——你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征:(1)直接性而非间接性,意即教师与学生直接在生活世界中打交道,双方都是具有人格主体性的存在;(2)当下性而非遥远性,意即教师要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面向具体的学生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3)相互性而非单一性,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交往的,而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