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园)生数逾2.6亿,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达1600万。生活于校园中的师生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一!教育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高,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及由此而来的师生身心健康、校园安全稳定是基础。“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将落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的高低。 一、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之音 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异,师生内心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失衡导致行为表现中的失范。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当前大中小学校园并不太和谐安静,师生人际关系潜伏着的矛盾、思想与行为上的冲突仍客观存在。近年来,师生之间的矛盾还在升级,冲突还在激发、恶化,直至暴力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少数学生出现了某种“叛家”、“叛师”、“叛学”的现象。另一方面,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但相关行为仍时有发生。日常教育中,因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荒废学业、破坏校产公物、校外上网与游荡以及学生之间的摩擦争斗等所引发的学校管理困境深重。 早在2000年2月,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针对当时发生的几起中学生杀害父母和老师的事件,专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时隔数十年,一些问题依然严重甚至更为复杂、尖锐。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伴随“杨帆门事件”、“博导虐待学生事件”、“朔州学生杀害班主任事件”、“丽水学生杀害老师事件”、“法大教授课堂被杀事件”以及“阜宁警察夫妇冲进课堂殴打女教师致重伤”等事件的相继爆发,举国震惊,社会一片哗然。在此列举数例也绝无耸人听闻之意,而且,这些事件明显呈现出新异特点,背后因素复杂,危害深远。如果说上述只是“突发性”、“典型性”事件的话,那么已有一些调查情况在用数据说明这一岌岌可危的普遍性现象: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却占59.6%,而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1%;[2]另一项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只有51%的人表示会关注母校的发展,表示“毕业后和母校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的占35.3%,甚至有16.2%的被调查者用“烂”字来形容自己的母校。[3] 概括来讲,当前师生关系不良表现主要有:首先,过去教师中心地位、教师主导角色受到极大的挑战,“师道尊严”、“良师益友”甚至“尊师重道”等“传统”的一面也日益走向式微,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崇拜之心日趋淡漠;其次,师生关系趋冷,表现出淡化尊重、诚信、信任、友爱等交往维度的现象;再次,师生关系中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突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所“掉价”,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和受重视。 综上种种现象分析,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紧张与师生冲突的现状不容忽视,尤其是接二连三的相关恶性突发事件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师生关系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师生关系对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开展和教育质量提高这一基础性意义开始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背后因素分析 1.自由市场主义思想对学校教育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当前,各色各样的自由主义思潮、市场主义思想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教育民营化等争议中推进的。同时,伴随我国家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普遍实行以及公立学校转制的不当实施,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争夺中所出现的高额择校费、赞助费等付费教育,教育消费观念盛行,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是市场经济行为中的主客体市场交易或契约关系。在高校,一些学生以“上帝”的姿态享受教育服务,片面将所缴纳的学费理解为人才培养的全部成本。当教育的现实与他们期望的目标出现差距时,便容易采取不理性的表达、申诉方式。一旦他们主观上产生对某老师不满的看法,教师失去应有的尊重与价值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常可听到学生振振有词道,“我是交费上学,我有自由选择听不听课”。于是,高校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睡觉、看报、听歌曲,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可选择的事。一些高校管理者甚至也因为学生想法的“有道理”,而在事实上一再助长这股不良风气。于是乎,多数教师都会出于无奈而曲意迎合学生的需要;一些“技能”高超一点的教师会拍着胸脯对学生说:“你们喜欢听什么,我就讲什么,你们点菜吧”;一些明哲保身的教师则会以学分为筹码,软硬兼施,“消极”将课进行到学期末;一些玩不转的教师则整日里诚惶诚恐,生怕讲的东西学生不满意而被打入冷宫,精神压力巨大。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满意度低,可见一斑。 2.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当影响导致师生关系变味 一个时期以来,“民主”、“平等”、“个性自由”、“个体解放”等教育理念与口号来在我国教育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展现。“以人为本”理念普照之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也得以推行。伴随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进,新型师生角色观、师生关系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诸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等道理可谓是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