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他矢志抗金,面对山河破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五次向孝宗皇帝上书,呼吁南宋当局发奋图强,重振国势。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主张。其中,在经济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商业,反对抑制经商,提出“农商相籍”论断,强调农业和商业并重发展,保护商人,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本文在阐述陈亮商业思想的同时,试图论证其通过经商实现自救并得以致富的人生实践,以期更真实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和他所处的时代,感受宋代未入仕文人的人生追求、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 一、时代和环境培育了陈亮“农商相籍”思想 从唐太宗贞观到玄宗开元,将近百年的时间,是唐朝繁荣发展时期,属于江南东道的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是兵燹战伐的动乱年代,但吴越统治者钱镠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当时的军阀推行兼并掠夺的黩武政策迥然不同,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实行“兴筑海塘,治理潮患”、“经营水利,发展农业”,“奖励蚕桑,振兴越瓷”、“海上贸易,沟通中外”一系列政策;在政治上推行“保境安居,不事兵革”、“礼贤下士,网罗人才”、“扩建杭城,富甲东南”①等基本国策,使吴越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赵宋代周立国,结束了南方分裂割据局面,正如《东都事略》中所云:“天下于是定矣!”②由于社会环境的安定,赵宋统治者在稳定其统治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经过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全面繁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空前的,而“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糟都下米百五十万担,其它财富供馈不可悉数”,③“朝廷经费之源,实本于此”,④到了南宋“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⑤宋代两浙路在唐、五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兴盛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许多方面还居于世界前列。如都城临安既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商业、海外贸易异常发达,城中各种工商行会多达414个。⑥所交易商品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世界上四十余个国家的“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⑦单是熟食品供应就不下于二百种。不仅城内如此,就是郊区镇市,其“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⑧而当时的浙东地区也是全国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先后涌现出明州、越州、温州、婺州、台州等商贸城市,这些地区的农村集市贸易也十分发达,如叶适的家乡温州永嘉县城“一片繁花(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⑨城内街道纵横,市肆林立,“其货纤靡,其人多贾”。⑩早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其商税额就相当于当时全国的商税平均数的七倍,这是十分可观的。叶适在《送王宗卿》诗中说:“米多糠少贺丰登,莲吐双花麦五茎。”说明农业大丰收的景象。在《登北务后江亭赠郭希吕》中说:“何必随逐栏头奴,日招税钱三万亿。”(11)此处的“栏头”指外出市场上收税的税吏,每天能收到税金三万亿,“三万亿”未必是实数,但足见永嘉商业发达之盛况。陈亮的故乡婺州所属各县手工业也极为发达,商品交换十分频繁,史称金华县城“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故尤富”。(12)婺州属下的浦阳县(今浦江县)“俗善织,凡补吏者,指此邑为膏润。其空囊而来盈装而归者,前后或相继。”(13)陈亮家乡婺州永康县的打铁业,相传早在唐代,在该县方岩镇已有打制菜刀、剪刀、锄头和铁耙,生产兴隆,“百工之乡”正在形孕之中,今天有誉满全球的永康国际五金城,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 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4)说明经商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财富。“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百工、商贾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15)“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16)从事工商业活动是达到富有的最有效途径。宋代两浙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货币经济的冲击波,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产生了对财富占有的强烈欲望,刮起了一股疯狂追求财富的浪潮,许多商人经商致富,追求财富的观念体现于生活的各个细节,有的甚至近于畸形。有一位叫刘钱的商人“唤筭子作长生铁”,“彼日日烧香祷祝天地三光,要钱生儿,绢生孙,金银千万亿化身”。(17)人们追逐财富,“居物逐利多蓄缗钱,至三五十万以上,少者不减三五万”。(18)正如古人云:“钱之所以为之钱,人所共爱,势所必争。”(19)陈与义在《书怀示友》诗中亦云:“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抑揄。”(20)当时不仅上自官僚贵族、地主豪绅、富商巨贾,下至平民百姓、太学生等世俗之人对金钱占有都具有强烈的欲望,就连出家的和尚、尼姑以及道士也都视钱如命,说什么“钱如蜜,一点也甜”。当时的浙东地区自然也卷入了这股商业竞争,追求金钱财富的浪潮中,甚至一些著名学者也积极参与经商营利活动,如金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唐仲友,虽然身为台州知府,但仍在台州、金华一带开设店铺,经营织造、印染作坊和采帛铺、鱼鲞铺、刻书铺等行业,取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在陈亮众多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是经商致富的,如永康人孙天诚、陈良能、胡航;义乌人喻夏卿、何大猷、何恢;东阳人何坚才、郭彦明、郭德麟;浦江人方允修、方超等都是腰缠万贯“积累至巨万”的富商大贾。陈亮的岳父大人何茂宏还是义乌的首富。 显而易见,陈亮、唐仲友、叶适等浙东学派的著名学者的重商思想,正是在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特殊的时代和特定的地域土壤环境中诞生、养育和滋润而成的。他们对传统的“重义轻利”、“厚本抑末”、“重农抑商”等观念提出大胆的批评和挑战,明确提出“抑末厚本,非正论也”。(21)陈亮一再强调“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22)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23)要求南宋朝廷重视商业,肯定商人的社会作用,保障商人的合法权益。 二、陈亮“农商相籍”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重农思想一直是经济思想的主流,厚本抑末是历代统治者一脉相承的基本国策,这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现象和有一定合理因素的治国方略。历史发展到了宋代时,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人们的头脑里也渐渐萌发了改变以往把商业视为“末业”的观点,商业逐渐成为社会的“本业”之一,有人已经认识到士、农、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24)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仍然固守“厚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显然是有悖于时代潮流的。南宋事功学派的旗手陈亮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其事功思想的主导下,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制学、经济学、军事学、史学、教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广泛领域的主张。在经济方面,他大力提倡重视农业的同时,关注商业,要求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他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业的重要性并不比农业低,相反,在某种情况下,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决定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发展商业可以增加百姓的财富,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