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意识流”(续完)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意识流”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情形无疑和中国文学传统因素有直接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实际上有二个“根”:一个是来自西方文学,一个则是来自于传统。前者确立了它的名称和话语形式,后者则潜在地影响了它的内容和实际。只有把这二者联结起来,才能对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意识流 前语言 内游说 混沌自由度 心游 认同过程

      四、“意识流”与“内游说”

      西方“意识流”一说来自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实际上只是对人们心理活动情况的一种描述,它是相对于过去片断地或单一地描述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的。詹姆斯说:“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很明显,“意识流”原义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客观描述,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方法。因为方法是带有主动性的,是介于对象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所以,从心理学上的“意识流”到文学创作方法上的“意识流”,有着一个变异和改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多样性,则可能使“意识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果从美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 —1941)的创作中看“意识流”,那么“意识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客观真实,是作家追求的人物的自然存在。她曾经这样说:“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写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吗。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通常所谓的大事比通常所谓的小事包含着更充实的生活吧〔1〕。”在这里, 伍尔芙所说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情景,正如她在那次著名讲演中所谈到的“千万个念头闪过你的脑中;千万种感情在惊人的混乱中交叉、冲突又消失〔2 〕”一样,都是指的一种心理真实,它和詹姆斯所揭示的人心理活动流动的自然状态是一致的。所以,把这种“意识流”看作一种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的“心理化”,或者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甚至“心理自然主义”,并非是毫无道理的。而伍尔芙那篇有名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力求表现出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真实状态,它无拘无束,象水中的鱼一样自由遨游。

      但是,如果把“意识流”当作一种创作方法来运用,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因为这就意味着一种艺术形式的生成,“意识流”从客观对象的属性转化成为创作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这时候,“意识流”也不再会受到所表现的人物的局限,不必去追随人物的意识活动,而可以随时转换叙述角度和时空顺序。以表现人物心理真实的“意识流”到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技巧的“意识流”,实际上大大扩大了作家文学表现的自由度。

      无疑,这种自由是以作家主体心理的自由发挥、想象和时空转换为基础的。对此,中国人也许并不会感到十分陌生。对于这种主体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流”而言,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内游”说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内游”说是金人赫经(1223—1275)提出来的。所谓“内游”是针对外游而言的,实际指的就是人的心理之游,意识之游,联想和想象之游。赫经认为,仅仅注重外在的游览,是得不了大文章的;唯有游于内,才能得其大。那么,什么是“内游”呢?赫经说:

      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岂区区于足迹之余,观赏之末者所能也?持心御气,明正精一,游于内而不滞于内,应于外而不逐于外。常止而行,常动而静,常诚而不妄,常和而不悖。如此水,众止不能易;如明镜,众形不能逃;如平衡之权,轻重在我;无偏无倚,无污无滞,无挠无荡,每寓于物而游焉。于经也则河图,洛书,划太古,掣天地之几,发天地之蕴,尽天地之变,见鬼神之迹。太极出世,面目于世,万化万象,张皇其中,而弥茫洞豁,崎岖充溢;因吾之心,见天地鬼神之心;因吾之游,见天地鬼神之游。〔3〕。

      显然,这种“内游”是一种不受外在限制,超越时空顺序的意识活动,它用内心和万事万物交接,其中有记忆,有联想,有想象;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清晰的时候,也有朦胧的时候;整个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同时,这种“内游”又是一种主体所主动追求的状态,它需要“持心御气,明正精一”,让心灵保持内在的自由。从这一点来说,“内游”又和西方的“意识流”有不同之处,它有自由自动的一面,同时又发之于创作主体追求的一面。换句话说,“内游”是对人心理活动自由发挥性质的一种自觉和升华,使它成为一种美的追求;“内游”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过程和美学境界,它未必一定要形诸于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