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的新话题

作 者:
王蒙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西部文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想尽量客观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当代中国文学界、文人当中在议论些什么,争论些什么。对议论、争论的这些东西,有些我一时还不能作出价值的判断,可以和大家一起来研究。

      最近几年文学界面临许多新的情况,与前几年有所不同。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经过1989年的动荡之后,尖锐的斗争气氛逐步让位于稳定的、和平发展的气氛。近三四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但带来了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也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现象、新的成就和新的挑战。

      新时期文学界的一致和分化

      按习惯的说法,我们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学为新时期文学。在最初几年,它的一大特点是批判乃至控诉以“文革”为代表的极左路线、极左思潮给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包括给文化界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呼唤和赞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热潮。当时有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上海一个年轻的作家卢新华写了一篇小说叫《伤痕》,反映“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反思文学是上溯到“文革”以前,如《天云山传奇》,写1957年反右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所造成的生活悲剧。这个时期文学界在思想上很团结、很一致,与中央的号召也相当一致,有一种万众一心迎接新时期到来的朝气。这种情况到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分化。

      首先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政治倾向问题上有过几次交锋。1982年有对白桦同志电影剧本《苦恋》的批评,1983年有对精神污染的批评。这些批评已显示出新时期思想批评、思想批判的一些特色,与过去毛主席领导的思想斗争有很大不同。批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同时,尽量避免牵扯面太大,不把它搞成像老百姓所说的“一个人生病,大家吃药”,而是谁有病谁吃药,药也要适量,在批评的同时也有团结,也有帮助,给台阶。小平同志亲自掌握对《苦恋》批判的火候,让《文艺报》写一篇批评,《人民日报》转载一下,其它各报都不转载,白桦同志做一个自我批评,到此为止。采用了很有控制,很有领导的方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政治性的争论外,还有文学界本身的争论,这在80年代初期已露端倪,到80年代中期就十分明显了。在举国一致地批判极左,欢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之后,下一步文学怎么办!基本上有两套思路,一是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代同步,继续反映改革开放当中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继续反映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愿望,使文学为改革开放,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任务服务。二是认为我们国家的文学与政治绑得太紧了,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写得好与不好都是政治,弄得文艺非常敏感。文艺作品中有一部分政治性很强,有一部分政治性就不那么强。齐白石的画,小虾米、小鱼儿、一棵白菜、一个瓜等等,老实说挂在谁的屋里都是可以的,共产党人的屋里可以挂,国民党人的屋里也可以挂。因此,一部分青年作家希望更多地讲究一点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

      关于现代派的争论

      1982年和1983年出现了关于现代派的争论,其实我们中国所说的现代派,与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对古典艺术的批评和否定或对工业文明持反抗态度的现代派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外国人看到中国争论现代派的问题,而且争得头破血流很不明白——你们到底在争什么?我们国家这种事情还特别多,有时借着一个外国名词儿就能打起来。1982年的争论不过是以现代派为由头。被指责的为现代派张目的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他们的思想实质是想把政治和文艺的距离拉开一些,保持一点距离。他们讲形式,讲叙述学,讲借鉴国外的一些叙述方法。解放以后我们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事情的发生、发展,最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表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线性关系。而国外的现代派的叙述方法则大大打乱了这种关系,如心理写实主义,它是靠心理活动来塑造的。心理活动再隐蔽一些就是意识流,写人的潜意识,它可能是连作者自己也不太明白的某种心理现象。又如结构现实主义,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去表现同一事物,就像一个建筑,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从里面看,你的印象和感觉各不相同,而表现的又是同一事物,给你一种立体的观感。诸如此类的手法,使现实主义在回归的同时又有所开拓和超越。人们对题材、主题、风格、语言等概念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趋势或倾向遭到了文艺界一些同志的严厉批评,认为现代派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体现——先定了性。认为文学如果脱离对社会的关注,不反映人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那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文学就会变成面壁虚构或空中楼阁,学习现代派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走上死路。

      关于现代派的争论后来不了了之,因为谁也作不了结论。1983年下半年开始反精神污染,就更没有人提现代派的事了。1983年以后在理论上对现代派的争论没有再进行,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学习引用现代派手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特别表现在1985年以后先锋文学的出现。它与过去的文学样式有什么不同呢?无非是主题思想晦涩一些,看完以后有时你闹不清写的是什么。在叙述方法上淡化故事,心理活动增多。形式结构上讲究一点、怪一点、洋一点。有人在先锋文学上走得很远,他们的作品确实非常难懂,比如孙甘露的一些作品。我有时也被人们看做比较先锋的一个人,但对孙甘露的作品我看着也很费劲。我看不懂不意味我反对,看不懂有多种多样的因素,有时是由于不够耐心,如果仔细琢磨琢磨,或许就能悟到它的某些含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