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季水河,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季水河(1954-),男,四川邻水人,湘潭大学教授、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毛泽东与胡风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们共同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观,以典型论为核心的文艺创作观,以大众性为主导的文艺方向论;但他们的文艺理论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对待创作主体的态度不同,对待创作对象的态度不同,对待世界观作用的态度不同;他们文艺理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是:救亡与启蒙的不同侧重点,接受与继承的不同遗产源,前方与后方的不同活动圈。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0]01—0083—12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这在中国学术界毫无争议。因为毛泽东不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袖人物,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问世至今的60多年里,一直都被学术界尊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胡风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虽然已是中国学术界较多学者的共识,但是也有争议。因为胡风文艺思想既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有诸多差异,又曾被中国学术界当作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加以批判,他的《论现实主义的路》就被个别学者看成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品。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胡风文艺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呢?关键在于怎样正确评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如果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脉单传的历史,那么,胡风显然不能进入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列。如果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源头,将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多种理论和流派为走向的“一源多流”的历史,那么,胡风毫无争议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可以说,毛泽东和胡风的文艺思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源头,结合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各自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各自所进行的目标追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一、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的相同贡献

      毛泽东与胡风,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相同的贡献:他们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文艺反映论、文艺典型论、文艺方向论等基本的理论命题,赋予了这些理论命题的中国特色。

      (一)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观

      毛泽东与胡风的文艺本质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为其哲学基础的。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眼里,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物质和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和意识是第二性的;精神与意识是对物质和存在的反映。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 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意识形式,毫无疑问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希腊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② 荷马史诗则反映了“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的社会生活。③ 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更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④

      毛泽东认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的。⑤ 文艺是人们形象化的思想意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同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⑥ 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因为“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⑦ 他告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没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无从产生内容充实的艺术作品。要创造伟大的作品,首先要从实际斗争中去丰富自己的经验”,“到实际生活中去汲取养料”。⑧

      胡风同样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文艺作为精神产品和意识形式,也是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结果。在谈到文艺的起源时,他强调“文艺的根源是劳动”,原始的舞蹈、音乐、诗歌都是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劳动的时候,肉体底运动是有旋律的,这是舞蹈底萌芽形式;在劳动的时候,劳动者所发出的声音是有旋律的,这是诗歌底萌芽形式;在劳动的时候,劳动者在劳动对象(物体)上所作出的音响是有旋律的,这是音乐底萌芽形式。”⑨ 在谈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时,他强调“文艺是反映生活的”,也就是说,“文艺底内容是从实际生活取来,它底内容以及表现那内容的形式都是被实际生活决定的”。⑩ 他以普希金的抒情诗《自由》为例,说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他说,普希金能够唱出那样的歌,其“原因不外是由于他生活环境底变动”,“他诅咒当时的压迫,诅咒帝王底专制,叹息弱者底哭泣,正是围绕着他的生活环境底反映”。(11) 他不止一次告诫青年朋友,只有火热的生活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只有深入火热的生活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二)典型论为核心的文艺创作观

      毛泽东与胡风的文艺创作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为核心的,都把典型的创造看作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任务。

      典型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典型创造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追求,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说,典型与现实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致斐迪南·拉萨尔》、《致敏娜·考茨基》、《致玛·哈克耐斯》等著作和书信中,对什么是典型,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典型与现实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论述,提出了著名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12)“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3) 等典型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