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兴起与文学创作方式的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文风(1970-),男,湖南湘潭人,文学博士后,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理论与网络文学批评。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由于具有不同于早期网络的诸多特点,对文学创作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新变,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文学创作方式的普适性和自由度,进一步提升了交互式文学创作的程度和频度,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作者对作品随意进行修改的难题。这对整个文学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常深远,从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学创作的职业性和功利性,进一步拉近了文学写作者与欣赏者的距离,使得文学文本成为了一种开放的变动不居的“活性文本”。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9)10-0114-03

      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是,博客已经成为了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新媒介。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说,截至2008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达到1亿个;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500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26个中国人、每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40%,近20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3675万个。博客的兴起,以其不同于早期网络的诸多特点,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乃至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具体到文学而言,博客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存在方式、接受理念以及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借助于早期网络文学疏离传统文学的东风,正在进一步推动文学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转型。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博客的兴起对文学创作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及其深层意义。

      一

      我们知道,博客是基于网络的一种传播平台,但博客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和早期网络传播相比较,它已经具有了自己独有的一些特点。第一,操作更加简易便捷。博客号称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所谓“零进入壁垒”主要是指它满足了“四零”条件,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也就是说,博客在使用上几乎不需要任何技能,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不需要许多软件工具,不需要网页制作知识,其“傻瓜化”的文本数字平台,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方便。第二,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博客网站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博客写手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自由自在地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思想见解等,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地表达自己。但博客又不是个人日记,日记具有私密性,主要为自己而写,一般是不公开的;而博客则是挂在网络上,从理论上讲,对任何网民都是开放的,而且博客从本质上也希望有人来浏览点击,其公开性、开放性是非常鲜明的。第三,互动性。博客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互动性。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因此,读者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任意浏览别人的博客并且发表评论,而且一般都会得到作者和其他读者的回应。在博客里,读者和作者的这种交流互动是最直接、最平等的,不需要任何中介环节,也没有任何地位、等级之分,不管是谁在博客里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博客的交流互动,并不是如早期BBS论坛那样形形色色的人拥在一起泛泛而动。博客在本义上并不追求人数之众,而讲究的是小众相聚,同好相吸,意思也就是说,博客在原则上只向同好开放,其交流互动往往是兴趣相投的一些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它参与的人数不一定很多,但一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第四,游戏娱乐性。游戏娱乐是人的天性,尽管也有不少人把写作和阅读博客看作一件很严肃的事,但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一种游戏娱乐的心态进行博客写作和阅读的。目前,博客写作是没有任何稿酬的,博客写手之所以主动自愿地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思想感悟发布出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博客,并非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宣泄的快乐、交流的快感、自我的认同和对文化民主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一般的博客都特别强调可读性,强调突出兴趣点,强调语言的活泼灵动,强调思想的新颖性和原创性,强调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乐、FLASH、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装饰自己的博客空间,尽可能让读者也能够在这种游戏中获得一次语言和思想的狂欢。

      二

      博客的这些特点,使得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最新的媒介样式,在早期网络文学的基础上,继续对文学创作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新变。

      首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文学创作方式的普适性和自由度。我们知道,本原意义上的文学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它从理论上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只要你想写你就可以信手涂鸦。然而,由于长期的文字壁垒和话语垄断,文学之门一直对那些目不识丁、发表无门的普通大众是关闭着的,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创作身份的藩篱,谁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写作上网;也拆卸了发表作品的门槛,谁都有权利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严格地说,早期网络创作的普适性和自由度也是有限的:一,网络成了一个新的通道壁垒,网络写作要经过烦琐的注册登记,普通人上网大都是随意浏览,并没有参与到网络写作中去;二,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要受制于网络管理员,要迎合于他的旨趣和要求。只有博客这一创作方式才真正实现了文学回归大众和自由创作的梦想——如前所述,博客彻底地拆解了原有的话语壁垒和通道壁垒,是一种完全傻瓜化的文本数字平台,只要稍具网络知识,谁都可以拥有这样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块空间里,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任意的表达自己,谁都管不了你;而且,由于博客具有娱乐的本质,真正意义上的博客写作并不以追求太多的点击率为目的,只是一种自我倾诉抑或自我呢喃,因此,博客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所有的人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展现心灵的自由,回归真实的自我。

      其次,进一步提升了交互式创作的程度和频度。应该说,交互性是网络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网络写作中,读者已经不再是隐含的读者,而是与作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创作的互动体系,直接进入到文本的写作与修改中。但必须指出的是,与早期网络创作相比,博客创作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程度和频度更是空前的,因为博客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博客写作实际上是随写随评,随评随改,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智慧共享、集思广益式的“集体创作”的特色。博客创作的这一特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读者对写作产生了某种干预性,一方面,使得博客作者已经不复是某一个固定的主体,而是一种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孤立的个体主体变为主体间的共在、对话、交往和“视界融合”,变为交互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在博客写作中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有的作家为了保持写作心态的相对纯净,关闭了评论功能;有的则在评论浪潮中惴惴不安,四处解释;而有的则是乐在其中,与读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由于博客的写作者与评论者分处于明暗两个空间,评论者可以无所顾忌,甚至任意谩骂,这就无形中促使写作者必须时时认真考虑每一个字的社会影响。这样,貌似个人化写作的博客,其实已经预先“内置”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大众的情绪和理念。博客创作就像是在众人面前做专场,精彩与否,固然与写手自身的功力和素质有关,而观众捧场与否,互动做得怎么样,更是这个专场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