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借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级研讨班(中青年理论评论家班)开学,聚集了一批国内中青年理论评论家之机,在鲁迅文学院联合召开了“评论家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研讨会,胡平、范咏戈、白描、吴秉杰、张陵、王彬、吕先富、熊元义、石一宁、李梅等以及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与会,就“评论家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学员发言踊跃,交锋激烈,精彩纷呈,现综述如下。 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大家普遍认为,在文学发展进程中,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对当前文学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大家也作了分析。宋丹认为,当下批评的不良倾向大体表现为三类:一是吹捧式,这类文章对艺术表现平平、思想内涵并不深刻的作品大加赞誉,一味拔高;二是玄虚式,一方面批评者玩弄概念、滥造名词,另一方面批评内容空洞泛化:三是炒作式,这里不仅指有浓厚商品包装色彩的评论,更指某些被称为“酷评”的自我炒作批评文章。段崇轩认为,当前批评的现状是“内外交困”,其前景是“山重水复”。批评家缺乏风骨良知,随波逐流、良莠不分;批评队伍软弱涣散,精英流失、后继乏人;批评文章文风不正,要不枯燥难懂,要不轻浮浅薄。从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看,有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从文学批评家的自身原因看,存在着主体缺失、批评失范的诸多问题。 黄伟林则从媒体发展的需要认为,“炒作式批评”和“酷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职业角度看,“炒作式批评”和“酷评”可能是很符合它所栖身的媒体性质,也就是符合它所从属的职业道德。“炒作式批评”是为了推销批评对象,“酷评”则为了表现批评主体。既然我们承认图书、期刊、报纸和网络具有商品属性,我们就必须承认“炒作式批评”和“酷评”也应该遵守商业道德,使其为之服务的媒体商业利益最大化。宋家宏认为,谈文学批评的职业道德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今天的文学图书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图书,批评的现实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批评。当前的批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学图书具有了更浓厚的商品属性,它是精神产品,但已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了,它的出版与销售必须符合商品在市场上的营销规律;二是今天的图书处于总量过剩的状态,能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为一本书能否销售的前提条件;三是文学批评的阵地转移了,刊登文学批评文章的学术刊物、文学刊物萎缩,属于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膨胀,这给文学作品的创作、批评、阅读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刘忠则认为,目前文学批评的学理缺失也十分突出,在批评界,命名焦虑似乎高于批评本身,“命名”取代了“批评”,占据了话语制高点,每一次命名似乎都重复着一个信念,即“我们属于未来,我们属于先锋”。在命名中,作家与批评家“合谋”扮演双簧,一个从中确认身份,进入媒体视野和出版渠道;另一个从中发出声音,显示出理论创新和批评勇气。与命名的焦虑紧密联系的是二元对立批评思维,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学院派与民间派、乡村写作与都市写作、女权主义与男权主义等等,随处可见这种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式的二元对立批评,要么醉心于对作品进行定性无商量的命名指认,要么习惯于对作品进行简单归类,不能深入作品的肌理。 文学批评要求真务实 对当前文学批评的现状,学员们不仅指出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路径。谭旭东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最大症结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给文学的伤害是巨大的,首先它可能遮蔽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其次它可能误导读者和社会,再次它可能导致批评萎缩,削弱文学的影响力,导致艺术的无效化,使批评家的艺术声誉受损。如何建设健康的文学批评,使批评家回到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文学批评应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对准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为优秀作家和作品鼓与呼。二是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追求文学的精神。三是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杨光祖认为,文学批评家的天职就是说真话。求真务实应该是批评家言说的基本职业道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职业底线。而且,文学批评必须奠基于文学文本,但完全可超越于文学文本,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我们反对那种辱骂、恐吓式的批评,也应该反对那种乡愿式的一团和气的批评,反对那种不读文本、缺乏真知灼见的所谓批评。当下中国最缺乏的是那种具有理论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而不是照搬西方文论来牵强附会地批评中国文本的批评家。这也是“求真务实”的题中应有之义。 林超然指出,批评家的腰必须弯下来,我们必须学会读“心”——作家的心、作品的心还有自己的心。对作品的轻蔑,必然带来一种误读。战略上高格调,战术上低视角,弯下腰来甚至蹲下来我们才会发现作品的奇异。对作品熟视无睹或者是粗枝大叶,实际上就是对文学的一种无情,这已然等同于犯罪了。王春林所向往追求的理想批评状态则是“心存善意的文本批评”,他认为,所谓“心存善意”,乃指在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批评者一定要真实地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体验,一定要尽可能感同身受地去体会作家的写作甘苦,要以一种胡适所谓“了解之同情”的基本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批评对象。所谓“心存善意”绝不意味着批评者只能对作家作品做肯定式评价,不能做否定性评价。它只是强调批评者一定要充分理解作家写作过程的艰难与不易,因此在作出自己的判断时一定要遵循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原则,一定要以一种格外谨慎的批评态度作出自己的批评结论。而“文本批评”则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强调一种尊重文学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的重要性。“心存善意的文本批评”,肯定不会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批评锋芒,当然也就无法取得哗众取宠的轰动效应。曹有云认为。文学作品是需要阐释的。所有的阅读都是阐释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阐释与发现的过程,而批评家则是专业的阐释者。文本被不断阐释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的过程,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批评家是文本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