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是西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议题之一。与之相关的不仅有诸如启蒙、审美、时间、历史、信仰、现代化、现代主义等宏大主题,还包括许多像速度、日常生活、怀旧、真实、距离等与现代人的世俗生活非常切近的微观主题。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现代性的标志是个体的生成,现代性的主体是人。因此,研究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种种体验、感觉、情绪、心理、价值等问题,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来探究现代性的实质和后果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上述诸多与现代性相关的主题,我们或许可以确定“真实”这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真实是人类的生存依据,也是人类精神领域、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等方面合法可信的前提。然而,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并且这一变革也引发了现代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 我们知道,在现代性的视域下,有两个与“真实”观息息相关的概念:一为本真性(authenticity),一为仿真(simulation)。这两个概念的核心词都是“真实”。真实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或变形恰恰是通过从本真向仿真的转折而实现的。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这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又是什么? 一、原创的与摹仿的 本真性的提法最初是出现在音乐领域中的。19世纪之前,除圣乐演奏之外很少有其他的音乐演奏,而到了19世纪中后期,音乐篇章的概念被作品(work)的概念所取代,自律、完整和包容性的艺术作品开始形成,音乐演奏也变得丰富起来。本真性的问题也由此开始引起了音乐理论家们的关注。所谓本真性,其最原初的意思就是指对作品的表演要符合作者的本意,它是介于原作和表演实践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主要针对古典音乐、芭蕾和交响乐,而不适用于爵士乐和戏剧。迄今为止,讨论本真性要考虑到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本真性是否可能?第二,是否必须要用到作品形成时的特殊乐器进行演奏才能达到本真的效果?第三,是否必须遵循作者所处时代的习俗惯例?第四,如何跨越作者的指导建议和演奏者的实际表演之间的鸿沟?第五,当原作缺失时,怎么处理原作、表演和表演的表演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六,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对本真性的形成确定有何影响?第七,作品本身能否被独立考虑?它在作者和表演者之间扮演了何种角色?第八,本真性是否值得发扬?第九,表演者的动机在本真性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等等①。 从音乐对本真性概念的阐释来看,本真性是一个非常类似于作者身份的问题,而用解释学的理论来分析它,又可以牵涉到真实(客体真实和主体真实)、意图和意图谬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说明本真性这个概念具有一种理论的弹性。如果把它的原初意义扩大到文学艺术的范围,或许可以笼统地说,本真的就是原创的,与仿造的或摹仿的相对。在现代艺术史上,无论是音乐、绘画、建筑、舞蹈、雕塑,还是戏曲或影视文学等别的艺术种类,都要涉及到对摹仿、表现甚或对赝品的争论,这些都足以说明本真性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 仿真则不同。这个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用以分析后现代社会及其文化的一个术语。它不是的德里亚的首创,却被鲍德里亚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鲍德里亚在重述博尔赫斯那个关于地图和国土的寓言时,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地图在先”的原则,他说: 今天的抽象之物不再是地图、副本、镜子或概念了。仿真的对象也不再是国土、指涉物或某种物质。现在是用模型生成一种没有本源或现实的真实:超现实。国土不再先于地图,已经没有国土,所以是地图先于国土,亦即拟像在先,地图生成国土。如果今天重述那个寓言,就是国土的碎片在地图上慢慢腐烂了。遗迹斑斑的是国土,而不是地图,在沙漠里的不是帝国的遗墟,而是我们自己的遗墟。真实自身的沙漠。② 这其中就谈到关键的概念——拟像(simulacrum)和仿真。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系统中,仿真与拟像是一组互文的概念。仿真(也可译作模拟)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是控制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目前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意味着符号(或象征)对另一对象的模拟仿造,“一切现实都被符号仿真的超现实所吞噬”③;而拟像是个名词,也可译作仿像,是仿真的产物,是代替原本及其再现客体而组成社会的形象和符号系统。这两个概念反映了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后现代文化的“表征危机”(赵一凡语)。在鲍德里亚看来,符号或形象要经过四个发展阶段: 形象是对某种基本真实的反映。 形象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 形象掩盖某种基本真实的缺席。 形象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系,它是其自身纯粹的类像。 ……在第四个阶段,形象不再从属于外表序列,而是进入了仿真序列。④ 显然,这里的仿真越来越变成了一种富有自主性的生产逻辑,它可以不与现实或真实发生联系,而是自我复制与自主生产,它纯粹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行为,用以实施摹仿“真”的真实与“假”的真实。 粗略地比较本真与仿真,前者的中心是“真”,而后者的中心是“仿”。从本真性到摹仿,再到机械复制,最后发展到符号现实,借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说法,其变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现实物的符号来取代现实本身的问题”⑤。 二、现实的与符号的 从关于本真性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真实性是本真性最基本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真实性决不等于本真性。相对而言,真实性是一个古已有之、较多适用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词,本真性的内涵在人类学、哲学、社会学、文学和美学等领域的扩展却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才得以完成的,而恰恰是后者才真正构成了本真性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所独具的理论张力。所以,在现代性的视域下重谈本真性才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