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要“回归生活”吗

——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张楚廷(1937— ),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教育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回归生活”是有意义的,必要的。但课程承担的更主要、更积极的使命是,拥有生活、开拓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生活是生命的活动,课程促成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课程让生命更富活力,课程让生命获得新的生命,而不只是回归。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0)05-0003-05

      间或看到一些论者,说“课程要回归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但每次看到这些说法总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感觉别扭呢?我也问了一下自己。

      难道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程不就在生活之中吗?为何还要回归呢?课程既可以作为文本来理解,又可以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理解,在后一种理解下,课程不就是生活吗?在前一种理解下,课程不也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态吗?前一种是凝固的音乐,后一种是吟诵着的曲调,都是生活。

      生活,当然是指人的生活,它包含了极广的外延,人的生存、生长、发展和存在的许多活动都在生活之列。“教育即生长”,[1]“教育即预备”,[1]“教育即展开”,[1]“教育即指导”,[1]这不都是生活吗?

      甚至在杜威心目中,与教育关系甚密的民主主义也“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1]乃至于研究哲学问题也“不难看到哲学问题所表述的生活情境”。[1]生活是如此广泛,教学与课程怎么会不在其中呢?怎么还要回归呢?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明白,又是这样的简单,是这样的不成问题。然而,为什么人们还是说“要回归生活”呢?这不至于没有任何缘由吧?课程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生活回归吗?我觉得,这当中可能还是有一些值得再深入思索的事,至少该问问:教学与课程跟生活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即使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也会有与其他部分的关系问题吧?

      下面,我们把这些相关的思考分列为四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脱离生活,改变生活

      实际上,小孩子上学,就意味着改变生活,改变了单一的家庭生活,而开始了或增添了学校生活。至于农村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那便是脱离了乡村生活,开始了城市生活,开始了在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里的生活。

      小孩子上学,就逐渐告别了玩泥巴、堆积木的生活;走到了课堂,就跟课本打交道了,除了听鸟鸣、闻花香之外,又开始聆听教师讲课,开始系统地做练习,开始嗅到书香了。上学,就意味着脱离某些实际生活,又开始另一些实际生活。

      如果把进课堂、听演讲、闻书香也叫做生活的话,那不已是在生活之中,为何还要回归生活呢?如果这些都不叫做生活而要回归生活,那岂不等于说还是只有回去玩泥巴、堆积木才叫生活?或者小小的年纪就去帮父母捡麦穗、买酱油才叫生活,虽然这也是有意义的生活,但只有这些才叫做生活吗?

      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还不只是地点的改变、方式的改变。在生活中(确切地说,是某种生活中)所看到的点是砂粒,是米粒,是水珠。谁看到过无体积、无大小、无质量的点?生活中怎么会有这种点?然而,课本告诉你,有了。那庞然大物般的地球和更为庞大的太阳也就是点,地球作为一个点在一个椭圆上运行着,而太阳就位于那个椭圆的焦点。这种观念(以及它所代表的事实)似是多么的脱离实际、脱离我们的经验生活啊;但我们只有脱离,才有靠近。

      我们的感官所能看到的是太阳东边升、西边落,太阳似是不停地绕着我们地球转着,可是万有引力的理论以及依此并连同一些数据正确地预测到了海王星的存在之后,这才准确地告诉你,是地球绕着太阳在转。课本可以告诉你,那些经验生活是多么不可靠。而我们应当回归到哪里去呢?回归到那种可能存在“不可靠”的地方去吗?

      一条线段的中点在哪里?在课本里,那可不是测量出来的,而是画两次弧,连一次线之后所得知的,并认为这才是可靠的。这一系列的事件告诉你,你已经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思路。课程改变生活。

      儿童在山间呼喊时听到了从对面山上返回的自己的声音,愿意稍加思考的孩子都会明白:啊,声音原来是传播着的,原本是可以反射的。如今,老师将带你走进实验室,去测量声音一秒钟究竟“走”多远。在你的生活中,可能无论如何也难以感觉到光是“走动”着的。然而,课程(以及有关的实验)会告诉你,光也“走”着,一秒钟走多远也清清楚楚的,并且,光还可以拐弯,可以打结呢!

      学校甚至带领你去了解古罗马史,去与古希腊的圣哲们对话,与中国的圣哲们对话,那似乎是更为显著地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然而,确切的说法依然是:这改变了生活,并且是靠近了、走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那教学,那课本,还可以告诉你英伦三岛在数千年之前曾是一片汪洋,告诉你西伯利亚人如何穿越阿拉斯加到达北美,告诉你人类来到这个星球已有700万年,但人类仍然是诸生命体之中最年幼的一类……课程还可告诉你更多更多。

      这一切,从课程与教学中所获得的这一切,是不是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我们还应回首观望,也许还应回味以往的生活,但回首、回望、回味,就意味着回归吗?

      二、创造生活、提升生活

      当我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离开田野来到庄严的学府时,我们依然眷恋着故乡,脑际里依然留存着田园风光,依然不舍那村头的池塘和村尾的排排杨柳。未来,我们也许还会返回乡村,但那应当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实际,远离生活,远离那泥土的芳香了,可是,课程是在让我们不断地创造新生活,教学又是在让我们不断地提升生活的品位。一方面是远离了,另一方面是离世界、离人间更近了。就像从青海湖来到西安,那是离西宁更远了,可是,离北京更近了。

      “通过教育人性可以不断地改进”,“人必须尽早地使自己受理性的指挥”,而这就“使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将有较为幸福的人类”。[2]我们的课程与教学确实是与未来的幸福生活相联系的,而这个过程就包含获得理性,改进人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