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

——兼谈“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不足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雪梅 上海教科院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纷至沓来的变革时代,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对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素养,改进课程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检测是用数据监控教师采纳、领会、运作课程的全过程,它超出了对教学水平的单一评价;检测的标准关注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与促进学生的学习,承认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批判性吸收;检测推动教材、标准、纲要的循环改进,为打破课程方案实施效果的“混沌”状态提供较客观的过程参考;检测能指明教师在每个课程方案关键维度上的程度高低,便于追踪和比较,为教师自己、学校、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专业发展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字号:

      这是一个教育变革的时代。教师经常要面对各种新的课程文本,如标准,参考书,教材,不管是课程文本的设计者还是学校、教师自己,都希望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这与学校常说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学校,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是为了判断教师上课的好坏,作为安排教师岗位的依据,主要途径是听课,学生学习成绩,印象等方式。

      了解教师实施课程的情况是为了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理解,落实新方案,引发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校的课程质量。以往了解这些信息的途径可以是教师座谈会,教师的教学情况,研究人员设计的调查问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但这样得到的信息比较零散,有时候还会相互矛盾,很难有说服力。

      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检测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路,它在评估框架的指导下,系统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从70年代至今,西方在这一领域既往传承,研究基础比较丰厚。相比而言,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非常薄弱,而实践中一直习惯了用学习成绩、听课等方式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看不到检测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重要性。包括很多研究者在内对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检测的基本状况都不清晰,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此做一澄清,以明晰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在促进教师专业评价、专业发展、课程品质提升、包括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促使大家对这一领域有足够的关注。

      一、基于数据监控教师实施课程的全过程,超越对教学水平的单一评价

      所谓教师的课程实施,是指教师从拿到课程文本,解读、领会文本,到运用文本在课堂上实际操作的完整过程。[1]它至少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采纳课程文本。不管这一采纳是迫于外界的行政压力,同行推荐,还是自己主动采用,教师都会有选择行为,伴随选择的是教师的情意,接不接受,喜不喜欢;第二,领悟文本。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信息和经验解读文本,做出各种判断和预测,要做怎样的调整,学生反映如何等。这一过程往往是在课堂外完成的。教师领悟文本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师运作课程的程度;第三,运作课程文本。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这一阶段通过教学行为集中体现了教师理解课程文本的结果,运作课程的过程也能促使教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校“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表现,其实课堂表现只是教师实施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常说,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实际是指他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表现比较好。而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行为上,还体现在他对课程方案的哲学观念和要求的理解,对课程方案的关注点和态度,以及用课程方案的理念反省自身的教学等诸多方面。学校很少关注教师领会课程的阶段,也很少关注教学行为外的认知、情感、反省因素。这对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是不利的。

      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课程实施水平。一位教学水平低的教师,他的课程实施程度肯定不会高。不过,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并不意味着他的课程实施程度也高,在我们的研究中,经常会碰到,教师教学水平高但是课程实施程度却比较低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是和特定的课程方案联系在一起的,一些资深的、有经验的、年龄大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虽然比较高,但却不一定愿意接受新的课程文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互动形成的,越是资深的教师,建立图式的时间越长,纳入结构中的教育事件和经验就越多,要改变他的图式也就越困难。

      我们最期望看到的,是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都很高的教师。他们善于批判性的吸取新课程文本的核心要素,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我所用。他们不盲目拒绝,也不盲目接受。所有的取舍都是基于明智的理解。他们对学科本身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学科性质的认识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他们尤其擅长在教育事件中不断省思,突破、改变自己的习惯性做法,拥护更符合教育本质的新观念,积极求变。

      在各种新的课程文本纷至沓来的今天,仅仅“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系统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组成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听评课虽然起到了引导教师改进课堂的重要作用,却让教师陷入行为主义的桎梏。过多的分析单一的教学片段,对提问的技巧、导入、媒体设计等环节不厌其烦的打磨很容易让教师忽略课程和教学的价值追求。在这样琐碎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关注学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要学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也很难关注课程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怎样新的要求。

      衡量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应该基于教师从采纳、领悟到实施,在课程认知、情感、行为和反思等多个维度上的综合表现,通过结构性的分析他们的自我报告,通过概率性的考察教师的课堂、备课笔记,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经验的分析,我们才能综合判断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

      二、检测标准指向教师理解和促进学习,承认教师对课程的批判性吸收

      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有一些模糊的判断标准,导入是不是有趣或简洁,提问设计是不是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是不是充分而具体,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设计等等。同样,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也有标准,但这个标准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是和特定的课程方案相联系的。因此,判断的一个首要标准就是,教师对这一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他是不是理解课程标准或教材的基本理念,是不是理解它们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特征,是不是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要做出哪些变化。如果教师能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或教材,那么,即使他对课程方案持保守态度,我们也认可他的实施程度,因为他的抵制是“明智”的。我们既不能因为教师的课堂表现没有落实新观念就抹杀他们在理解新观念上的努力,也不能因为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抵制就认为他们的实施程度低。同样,我们既不能因为教师“拷贝”的“完美课堂”就认为他们的课程实施水平很高,也不能因为他们的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的“活”的某些要素就认为他们的课程实施程度很高。所有的判断都要基于教师的理解水平才能确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