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东方专制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常保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 102249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亚里士多德种下了“西方是自由的,东方是专制的”种子。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法国理论家们严厉批判东方专制主义,使得绝对主义君主制与专制主义之间的区分日益模糊。黑格尔把东方专制主义纳入其宏大的历史哲学,将东方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起点,认为东方政治上必然也是落后的专制形态。魏特夫则以“治水社会”为核心,系统地剖析了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特征,意在揭示苏联的东方专制主义根源。东方专制主义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偏见,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专制主义”一词是西方语境下产生的范畴。从词源上看,“专制”对应的英文是Despotism,其词根是Despot。Despot在法语中的对应词为Despote,它们共同的希腊语前身是Despot’es,意指“户主”、“奴隶主”以及“统治其奴隶般臣民的蛮族国王”;①它们的拉丁语前身为Despota。Despotism由Despot演变而来,就是以“主义”(ism)为后缀,本身就包含了中文里“主义”所蕴涵的抽象意义,本意为主人式的专横统治及其政治形式和组织。

      在西方政治学历史上,“专制”或“专制主义”一词与绝对主义(Absolutism)、开明专制(Enlightened despotism)等联系在一起,但其涵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存在很大差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专制”特指东方国家君主一人对所有臣民实行的主人对奴隶式的政治统治形式,其根源在于东方人的奴性。古罗马时代的“暴君”和“独裁”与专制有联系,但前者是对统治方式的批判,而后者是应对危机的合法授权统治形式。教皇绝对主义是西方摆脱中世纪早期分散软弱的社会政治状态、集中权力的政治形式,为世俗的绝对主义提供了模本。18世纪的“开明专制”实质上是“开明绝对主义”,是绝对主义接受启蒙主义的改进形态。中文的“专制”和“专制主义”都由Despotism翻译而来,其来源不是两个词语,通常“专制”的意思较为具体,“专制主义”的意思较为抽象,但英文中Despotism一词却身兼二任。中国传统中即便存在这样的字眼,存在类似的政治现象和理论反思,但其历史语境、基本思路和关注重心和一般意义上的“专制主义”存在较大差距,“专制主义”真正在中国成为一种政治理论框架是在近代。②

      1957年,德裔美籍理论家魏特夫(Karl A.Wittfogel)的大部头著作《东方专制主义——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出版,引起了异常激烈的讨论。在冷战年代,魏特夫的著作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目的,将苏联、中国与东方专制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系统性地“阐释”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之所以成为“极权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根源。

      “东方专制主义”话语在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东方专制主义思想源于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学,完成于现代性思想体系。西方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主要从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被加以阐释。③从政治体制方面看:它是一种东方特有的君主暴政,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臣民是无差等的奴隶;从经济形式看,它没有土地私有制,经常性的大规模社会工程建设;从文化精神看,由于地理环境、君主暴政、战争与征服等因素的影响,使东方人长期处于奴性状态。

      一、亚里士多德“专制主义”理论中的“东方”意蕴

      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中谈及“专制主义”的篇幅并不大,只是在讨论“王制”的时候提及。王制(君主政体)是六种政体之一,它与僭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暴民政体一起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类型划分。在讨论王制时,亚里士多德将王制划分为五类:斯巴达王制、蛮族王制、民选总裁、英雄时代的王制和拥有绝对权力的王制。④蛮族王制和拥有绝对权力的王制是亚里士多德激烈批评的对象。

      正是在对蛮族王制的讨论和批评当中,亚里士多德流露出骄傲的“希腊(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将东方(波斯)与西方(希腊)在政治、军事上的对峙上升为学理上的自由与奴役的文化品质。蛮族王制是一种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只有君主一人是自由的,其他人都是奴隶。而且,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蛮族成法保证了专制的稳定性。如果说这种来自经验观察的叙述还是相对客观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对这一现象的归因却是一种偏见:蛮族人天生具有奴性,只适于专制统治。⑤亚里士多德构筑了一个简单却完整的蛮族王制的图式:专制(主奴)统治、蛮族成法、人民奴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并不是他个人对东方的偏见,而是整个希腊世界对东方的集体共识。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借一个斯巴达人之口明确地阐述了与亚里士多德完全一致的观念。⑥普鲁塔克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亚里士多德教导他的著名学生亚历山大大帝,要做希腊人的领袖(Leader),做野蛮人的主人(Despotes)。⑦无论此话是否确实出自亚里士多德本人之口,但可以确定的是,作为宣扬者的普鲁塔克是赞成的。希腊人将自己的属性定为热爱自由、将蛮族的属性定为喜欢奴役,将这种标准作为二者之间根本的区分和对立的根源,是希腊文化中普遍的共识。因而,以亚里士多德“专制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希腊文化本身充满了对东方(主要是其军事对手波斯)的敌意与蔑视。在亚里士多德和希腊人那里,专制主义就是指东方的政治统治形式,与西方完全无关。自此之后,在西方人的潜意识当中,专制就是属于东方的,自己却是自由的。

      二、孟德斯鸠和法国理论家们对“东方专制主义”的批判

      西方中世纪学者们基本上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专制主义”的基本观点。自15世纪之后,绝对主义君主制的日益强大,尤其进入18世纪之后,绝对主义君主制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西方遇到了一个新问题: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君主制之间是什么关系?正是孟德斯鸠决定性地给定了二者之间相似或等同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