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教育而言,实在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1901年,清政府颁布“变法”上谕,改革教育成为“新政”的重要内容而受到朝野的极大关注;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越一年,《癸卯学制》在全国颁行;1905年,清政府明令废止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取士制度;1907年,中国有了第一部女子学堂章程……一系列旷古未有的重大变革,震撼着千百万旧教育体制下穷年累月孜孜以求的士人心灵,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与命运。面对这些巨变,士人们作何感想?他们的心态如何?这些问题在官方档案文献中很难发现,在我们的教育史研究中也很少注意及此。这是因为人们真实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往往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见之于公开的文字。事实上,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通过“日记”这种传统士人惯用的形式,记下了彼时彼地的真实感受,“对晚清政治风云与思想变迁颇多反映,时发议论,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常常能透露其他文献资料中见不到的历史真相”。[1]解读这些日记,将日记中的记载与有关史料文献进行对比互证,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一个世纪前那场大变革中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加深对历史全貌的认识。 《恽毓鼎澄斋日记》[2]就是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的日记。[3]日记的主人恽毓鼎(1862-1917年)原籍江苏常州,河北大兴人(今北京大兴区)。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咸安宫总裁等职,特别是担任起居注官十余年,成为宫廷事件的旁观者和记述者,可以说见证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业余从医,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1901年,清政府设立宪政研究所,恽被任命为总办,是晚清新政的参与者与见证人。1903年3月,恽“奉旨派充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同考官”[4],与孙家鼐、荣庆等一起主持了中国科举史上倒数第二次科举考试的会试阅卷工作。1904年后,恽在京师创办和参与创办多所各类新式学堂并亲自为学生授课。辛亥革命前的1911年4月,恽辞去清政府的一切任职,虽一再声称“顿觉无官一身轻,天空海阔,任我游翔,可为人生至乐”[5],但始终不忘情于文化教育事业。民国后,作为清朝遗老,恽一直活跃于文化教育界直至去世。那么,这位20岁中举人,27岁成进士、点翰林,并曾随侍光绪皇帝,熟悉晚清中央政情的士人,对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革持什么态度?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和实际行动?一部百万余言的《恽毓鼎澄斋日记》,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记录和鲜活的材料。 一、王朝利益的考量:对改革科举与停废科举的矛盾心态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不仅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府用人制度和仕进渠道的改变。严复曾经断言:“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6]把科举停废比之为秦始皇的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实在是一种深刻的见解。无独有偶,作为旁观者,时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家立亦把此举称之为“一项革命性的法令”[7]。众所周知,晚清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在维新变法时期即已拉开帷幕,进入20世纪,在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下,改革步伐加快。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戊戌与新政两个阶段,前一段的主角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改革以废八股、改试策论为目标;后一段的主角则是袁世凯、张之洞、陶模等清廷封疆大吏,旨在全面停废。[8]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与存废作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考量着从身居庙堂到躬耕于穷乡僻壤的每一位士人。早在1898年初严修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后不久,恽毓鼎即上《经济特科敬陈管见折》,在赞同严修主张的同时,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建议在保荐和试以策论的基础上,对录用人员根据其专长,分配至中央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一年,“言行相符而后大用”;二是建议被推荐人员必须既要有“才”、更要有“德”,“不得以有才无行之人滥充荐牍,斯人品正而才皆有用之才矣。”[9]折上,光绪帝在上谕中对恽提出的第二点给予充分肯定。很显然,这一时期的恽毓鼎是站在支持对科举取士做局部改革的一面。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废八股改试策论,在这一天的日记里恽有如下记载:“本日奉上谕,废八股,改试策论,令部臣详议章程。臣谨按:时文之弊,至今已极。……若改为论体,……诚善制也。唯愚意义理之学断不宜废。”[10]这段日记表达了作者的两层意思,一是积极拥护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举措,称之为是“善制”;二是对“义理之学”前途的忧虑,他担心科举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会影响到“义理之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可以说在晚清科举改革的第一阶段,恽毓鼎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他支持开设经济特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完全赞成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主张。但是,无论是人才选拔方法的改革还是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他都认为不能动摇“义理之学”的地位,因为,在他看来“人品正”、“趋向端”是最重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