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贝隆 研究员 本刊专栏作家(北京:100039 918信箱)

原文出处:
上海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全会从关系我国现代化成败全局着眼,高瞻远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遗憾的是,几十年来片面追求数量扩张,蕴藏危机的教育发展方式还未引起足够警觉。不改弦易辙,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就会缺乏根基,“科教兴国”就会落空。因此,及时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也应是另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围绕正规教育进行讨论,意在从分析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弊端入手,寻求转变之道,愿教育不负重托,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投入短缺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规模快速扩展,基础教育迅速普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引人注目的是,投入严重不足。

      1.教育特低投入和经济发展超高投入的对比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异常高的投入为代价的。1993年国内投资率高达GNP的41%,在各国中名列前茅。同年印度为24%,中印以外的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分别只有17%、23%和19%(表1)。

      表1 中外经济和教育发展投入的对比*

      

      *国内投资率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国家组取人口在100万以上国家加权平均,教育经费比重则据UNESCO《世界教育报告1993》,据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国家数据计算。* *《中国统计年鉴1995》的数字为43.3%。

      与经济建设迅速增高的投资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投入、大规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特色。尽管我国中小学的入学率高很多,而1990年的公共教育经费只有GNP的2.3%,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二和其他低收入国家平均的60%(表1)。全世界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50个国家中,只有孟加拉(2.0%)和缅甸(1.9%)两国的比重比我国低些,而他们中小学入学率要比我国低得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统计年鉴1995》表明:1994年国家预算内教育支出进一步降到GNP的2.0%!

      2.中小学生均经费指数*之低,世所罕见,正常教学难以保证

      大规模、低投入的结果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生均经费指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采纳为衡量教育经费状况的通用指标,以小学为例,需约0.15左右。在我国,随着教育规模发展与投入差距不断拉大,小学的生均经费指数已从50年代的0.12降到0.05,在UNESCO公布的全世界115个国家1988年的数据中,只有多米尼加和巴拉圭略低于我国。各级学校(人头费以外的)公用经费比重也急剧下降,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表明:1978年学校公用经费本已不敷,此后逐年下降,90年代以后,中小学公用经费比重甚至不到1978年的一半(表2)。

      表2各级学校公用经费在预算内经费中的比重

      

      *生均经费指数定义为:财政为每个学生一年投入的教育经费与人均GNP之比

      拖欠教师工资之普遍,已引起中央及社会广泛关注。虽采取各种措施,前清后欠,难以根治。这也是投入严重不足的必然结果。大多数中小学,国拨经费甚至不足办学所需的一半,“乱收费”、“议价生”之所以屡禁不止,投入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教育的比重:发展还是萎缩

      由于教育是成本递增的事业,教育投入随GNP同步增长,只能补偿生均成本的增加;教育规模的发展,必然伴随教育投入比重的提高,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是如此,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也是这样。据UNESCO提供的数据,近一二十年来,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低收入还是中等收入国家,教育在GNP中的比重均有显著增长:尼日利亚1980年为6.1%(缺1990年的数据);孟加拉从1980年的1.5%增到1990年R 2.0%;印度从2.8%增为3.5%;巴基斯坦从2.0%增为3.4%;巴西从3.6%增为4.6%;中国却从1980年的2.5%降为2.3%。而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一再加码,到1994年(2.0%)公共教育经费比重却反而从1980年的2.5%降低了近五分之一。虽然表面上的入学率、普及率等数字令人骄傲,但实际上教育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是在萎缩!

      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重视教育讲得最为响亮的时期,面对这一系列严峻事实,有必要对教育发展的方式进行反思。

      二、教育发展的目标落空和反复波动

      1.一连串未能兑现的教育发展目标

      建国以来,由于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追求过高指标,留下的记录是一连串未能实现的教育发展目标:1951年提出,1957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1952年起,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直到1961年入学率才63%。1952-1954年提出5-10年内基本扫除全国文盲,15年左右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没有兑现。1955年提出8年内将中学教师全部提高到师专以上水平,没有兑现。1956年提出,各地分别在7或12年内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各地分别在5或7年内基本扫除文盲;直到文革开始,社会上极少人知道什么是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无从谈起。1958年提出15年左右基本普及高等教育;1960年提出力争1962年完成农村扫盲;1980年又提出全国中小学学制分别恢复为六年,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