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巴马当选看网络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作 者:
周昕 

作者简介:
周昕,武汉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武汉 430023)

原文出处: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奥巴马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网络总统”,其竞选之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社会特征。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公民实现广泛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开辟了新的路径。奥巴马当选,是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后网络环境对民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典型范例。网络环境天生具有公共领域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是去权威化、多元性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广泛参与的直接民主。在网络环境下,私方与公方的对话途径更加畅通,实现了网民与政府之间的双向信息互动,提升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09)02-0060-05

      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的“黑马”奥巴马,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网络总统”。据公开资料显示,奥巴马筹集了超过5.2亿美元的竞选经费,在美国深受金融危机困扰之下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一奇迹的产生主要就是靠互联网——奥巴马募集的竞选资金超过85%来自互联网,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足100美元的小额捐款,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拒绝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8400万美元)的总统候选人[1]。

      在代议制民主中,候选人为了赢取公众的选票,必须以最有效的途径将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措施告知公众,博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传统的集会演讲、纸质媒体、电话和电视等固然是可以选择的多种方式,但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更注重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同时将竞选宣传和募集资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奥巴马对网络的重视和利用,首先体现在充分利用Web2.0的网络技术优势,吸引大量的“草根”民众。在宣布竞选之时,他就推出了自己内容丰富的个人网站,在网站设计中大量利用了社交网络和互动元素,让网民可以实时展开讨论、自己举办筹款。奥巴马还在全球著名的视频网站You Tube上传了大量的宣传视频供下载,让选民充分了解自己并与自己互动。其次,奥巴马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让每个在Google上搜索奥巴马的选民同时会在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看到一个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这个广告不仅批评竞争对手麦凯恩的政策立场,还有关于热点话题的判断和主张,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更好地向选民表达他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再次,奥巴马还提倡不分富人和穷人、不分城市和农村普及网络,认为宽带是每个美国人都需要的服务,暗示如果需要可能将宽带作为公共服务由政府来提供,因此奥巴马深受网民爱戴。

      美国总统大选历来被视为西方民主制度的经典体现。从“网络总统”奥巴马当选,我们可以窥见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对民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网络环境的概念与社会功能

      网络环境又称赛博空间(Cyberspace),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而言,是指将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多个计算机终端通过通讯网络互联,传递和处理信息数据,实现软、硬件及网络信息共享的系统。尽管学术界对计算机网络的法律研究已经逐渐深入,但迄今为止尚未对网络环境的法律概念达成共识。笔者认为,网络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在信息时代的特殊表现,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新信息环境。广义的网络环境是指人类凭借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的所有社会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网络社会意识和网络文化等。狭义的网络环境是人类利用网络改造生活的直接环境,以网络信息的发布、传播、获取和应用为基本要素。简言之,网络环境就是用网络技术虚拟的社会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展开,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进行各项民商事活动,产生各类权利义务关系,共同分享网络创造的经济社会利益;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创造、传播、获取信息,使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利用潜力,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环境的形成,显著提高了人类传播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据美国Zogby Interactive机构调查显示,目前超过一半的美国人主要依靠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43%的美国网民将虚拟的网络环境视为与现实世界同等重要的生活环境[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获取信息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其中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已经成为互联网三大基础应用;81.4%的网民经常使用即时通信软件交流信息;76.3%的网民经常通过网络获取新闻;90.4%的网民表示,需要获取信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互联网上寻找[3]。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正在进入依靠全新技术和开发全新材料冲击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传统的信息革命浪潮,即“第三次浪潮”[4]。在“第三次浪潮”的推动下,作为有目的支配他人的权力的重心正从金钱、土地等传统社会资源转移到信息这一新的社会资源上来,“谁掌握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5]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和市场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三次浪潮”推动下的产物,网络环境实际上就是将信息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的社会形态。结构是理解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结构也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任何事物都具有特定的结构模式,不同的结构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区分和联系。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结构性要素组成的统一体,这些结构性要素直接决定了社会存在的样态和发展趋势。而“信息是社会的结构性(构成性)因素,其渗透于现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是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构成性要素。”[6]在信息以及各种信息传输工具的支撑下,不仅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的形成和消解、社会组织的分化及重组、人们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乃至社区的成长和变迁等,均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符号和由相关的信息知识系统所建构出来的抽象王国,而且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创新与演化、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分化与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与重塑等,也同样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以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抽象符号和专家系统的引导和控制。换言之,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在信息的支撑下时空高度延伸的社会系统,是一种技术现代性的功能后果不断加深和加速展开的过程[7]。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从其他社会资源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结构性要素,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