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唯其性质与强度不同而已。作为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科学研究”来说,至少需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教育到底有哪些社会功能?迄今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虽可谓汗牛充栋,但多半缺少较为严密的科学逻辑,论者们往往满足于详列教育的种种具体的社会功能,其结果非但难以使人对教育的社会功能获得整体性认识,而且还使人感到有“教育万能论”之嫌。 第二,教育的社会功能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在迄今的教育功能研究中常常处于“黑箱”状态,较少受到关注。其结果,当教育的社会功能“卓著”时,人们往往会对教育倾尽赞誉之辞,而一旦教育的社会功能“低劣”时,则又易于对教育施以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一些基本区分,揭示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过程,并藉此阐述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及关系,从而为促进“教育”与“社会”之间在教育的社会功能问题上的相互沟通以及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选择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区分 在本文中,“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一概念中的“教育”是狭义的,即学校教育;而这种学校教育并非抽象的、理想化了的[1],而是具体的、实际存在的。所谓“功能”指的是客观结果[2],而不管这种结果是否能为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或个人所接受。所谓“社会功能”则包括除基本纯个体意义上的功能之外的所有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似可确立区分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两种基本角度:一是由对功能的规定而确立“方向”的角度,二是由对社会功能的规定而确立“层面”的角度。 (一)方向区分 由于功能属于客观结果范畴,而客观结果未必总与特定价值取向相符,而是可能与之相悖,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便具有一个重要特性:双向性。据此,教育的社会功能便可依其作用方向区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区分也有其直接的社会学依据,这一依据便是默顿(Merton,R.K.)关于社会事项的“正负双向功能论”。在默顿看来,正向功能有助于系统的适应或顺应,而负向功能则削弱这种适应或顺应。与此同时,默顿还提出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这一对概念,所谓显性功能是指为系统的参与者所筹划并觉察的客观结果,所谓隐性功能是指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的客观结果[3]。日本学者柴野昌山将默顿的这两对概念同时导入教育功能研究,从而将学校教育的功能区分为如表1所示的4个类别[4]。笔者赞同这一分类,认为可据此从“方向”上来称谓教育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功能,但前提是必须首先廓清由“方向”而引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表1 学校教育功能分析框架
第一,判别教育的社会功能方向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来看似有两种标准。一种是“系统维持标准”,即看教育对其所在社会的生存来说是贡献性的,还是损害性的。前者即为正向功能,后者则是负向功能。另一种可称为“社会进步标准”,即看教育是推动还是有碍社会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推动便为正向功能,有碍则为负向功能[5]。这两种标准各有其理,但“系统维持标准”似更适合于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科学研究”。原因在于社会系统在自身延续方面的功能需求是比较明确、比较清楚的“既定事实”,以此为标准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而人们对社会文明进步应有方向的理解因人而异,若采用“社会进步标准”,则容易导致人们在判别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方向时缺乏一些必要的共同的“科学语言”。 第二,将教育的社会功能区分为“正向”与“负向”是否等同于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肯定”与“否定”?并非如此!“正向”与“负向”是观察者以社会系统自身维持的需要为参照系,而对教育的社会功能方向所作的事实判断(此时他是“科学研究者”)。设立这一参照系是为研究方便起见。事实上,我们也可根据研究需要而将其它特定社会事实(如某一非统治阶层在社会地位升迁方面的功能需求)设为参照系。“肯定”与“否定”则是观察者以其特有的教育理想与社会理想为参照系,而对教育的社会功能所作价值判断(此时他是“社会活动家”)。可见,前一种判断中的参照系是相对的,后一种判断中的参照系是绝对的。因此,与日常概念的蕴味不同,此处作为社会学概念的正向与负向具有相对性,并不带有价值判断色彩。
+:基本纯正向的功能 -:基本纯负向的功能 ±:正负向兼有的功能 图1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方向构成(1) 第三,是否任何教育事项都必定会产生双向社会功能?未必如此。从总体上看,教育确实既存有正向社会功能,也存有负向社会功能,但就具体教育事项来说,其社会功能的方向含有图1所示的3种可能性,即基本纯正向的(如“母爱教育”)、基本纯负向的(如“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及正向、负向兼而有之的(如“优胜劣败的竞争教育”)。进一步来看,如图2(见下页)所示,具体教育事项可能对所有社会群体都产生正向功能(如“义务教育”),也可能只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群体产生正向功能,而对另一(或另些)社会群体产生负向功能(如“缴费上学的高等教育”),还可能对所有社会群体均产生负向功能(如“假大空的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