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作 者:
高峡 

作者简介:
高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从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执行)》并将活动课程正式列入课程计划以来,活动课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领域,许多地区开始了关于活动课的实验。但是,关于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如:如果界定活动课的概念,它的性质和内容是什么;活动课是在怎样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当前在我国推广活动课的意义何在;应当如何开展活动课的教学,其指导原则和设计原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来回答。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围绕活动课所进行的研究和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对我国今后推广活动课谈几点意见。

      一、活动课的理论历史背景

      活动课程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而大大推动其发展的还是本世纪初以后、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它最初的涵义是指依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被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对的形式提出的,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们针对传统教育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等弊端,主张教育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依据儿童的经验、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可以说,这里的“活动”大体与“社会生活”同义,也就是杜威所说的“学校既社会,社会即学校”。[1]在此基础上,进步主义教育学派进一步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程改革思想和主张为后来活动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述思想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导致了从20年代到50年代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2]并对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课程的重新构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二战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吉尼亚州实施的围绕家庭、学校、社区以及亲近大自然、文化生活等展开的活动课程计划,以及战后日本问题解决学习、地域学习等在社会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都是上述改革的具体体现。[4]

      进步主义学派所提出的活动课程理论,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主要问题在于它过分强调儿童经验的重要性,并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完全对立起来,而使活动课的学习陷入肤浅的、零散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受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影响,美国教育界强调基础学科、系统学习的主张重新成为主导思想,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走入了低谷。

      70年代以后,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论赖以建立的教育心理学等的发展,活动课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它与其他课程类型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爆炸,使人们对于强调“系统学习”的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深刻地感到,过分强调学科结构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膨胀和难度的加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这仅靠知识的系统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在这种背景下,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的、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和以活动体验学习为主的活动课程不是截然对立、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学科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更紧密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具有“生产性”,才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而活动课程的体验学习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克服直接经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常常是和知识分不开的。因此,强调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是当代活动课程与早期活动课程的重要的不同点。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5]

      第三,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对活动课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如70年代流行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课程主张便是其中之一。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经验,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核心,课程是满足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基于这种观点,他们强调学校应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整合的合成课程为主。[6]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一些国家越来越注重“综合学习”这种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模式。所谓“综合学习”是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综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堂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通过这种学习,促进学生的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的统一,认识与行动的统一,综合提高学生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学习”的提倡不仅对于学科知识学习,而且对于活动课的经验及体验学习的深化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国外的一些实践来看,综合学习强调打破原有的狭隘的学科界限,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强调学习活动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重视学习主体的体验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学习。例如,在日本中小学里,综合学习常常伴随着诸如生态环境调查、野外探险、动植物培育等活动进行。[7]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扩大和丰富了活动课的内容,使之不再限于经验学习的范围,可以说是活动课的一种新形态,我们可将其称之为“综合活动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