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理论(market theory)是当前英国教育改革的动力。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市场理论不仅严重影响着英国的经济政策,而且也影响着英国的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因此,要研究当前英国的教育改革,就必须研究这一理论及其对英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走向自由市场的教育改革 目前的英国教育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走向市场”的教育改革,“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几乎成了这次教育改革的目标,所谓“完全竞争”,是买方可自由进出市场,买卖双方自愿成交;如果买方中的购买需求分布均衡,那么卖方便有利可图,买方一般也会感到满意;这种“完全竞争”对任何人都有利,它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尽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完全竞争”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并不可能,但这种理论却不仅一直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而且影响着英国当前的教育发展进程。 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必要条件:(1)有许多买方与卖方;(2)买卖双方都非常了解市场情况;(3)产品和服务到处都有;(4)买卖双方独立操作;(5)卖方自由进出生产,并能供应市场所需的任何东西。这些自由市场存在的必备条件,是如何与当前英国教育的供求关系相联系的呢?让我们一一予以检验。 就自由市场的第一个条件而言,在教育市场中是否存在许多卖方(提供者),这是教育能否走向市场的关键。长期以来,公共教育一直是一种被垄断了的事业。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一直由按区划分的不同地方教育当局(LEA)所控制。因此,这次教育改革打破了地方教育当局对公立中小学教育的垄断,使公共教育的提供者由一方变为多方;新增加的“供方”有:直接接受中央拨款的学校(GMS)与市立技术学校(CTC)。市场条件下的教育不再是一种国家垄断,而是成了一种国家特许下的“多方经营”。那些由中央直辖的“新学校”,就如教育界的“连锁店”那样提供教育服务。如果各类学校(卖方)真的成了“麦克唐纳”似的“连锁店”,那么在同一家公司的连锁店之间还会有真正的竞争吗?这正是目前许多英国学者所担心的。 就自由市场的第二个条件而言,从买方的角度讲,是学生而非家长了解市场的情况,因为只有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学生才直接了解学校的“生产状况”,充分了解教育服务的质量,知道这种服务是否值得购买。学生逃学现象,多少也部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他不喜欢这所学校,所以他不愿去那儿上学。如果说家长是消费者(买方),那么他们则是通过参与部分学校活动而了解学校状况的;但是,这种感性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对学校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一些间接的途径,如学校提供的信息和其子女的反映。所以,许多英国学者提出,既然真正了解学校情况的是学生而非家长,那么政府把家长视为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做法是否明智很值得怀疑。 就自由市场的第三个条件而言,需要到处有同样的教育产品;这在过去是办不到的,因为全国没有统一的学校课程。这次教育改革推出“国家课程”似乎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许多学者提出,“国家课程”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怀疑。他们认为,学校是“加工”学生的“工厂”,它向学生灌输合适的价值观,使他们为以后的生活作好准备;在这过程中,学校也向学生提供了某种社会身份。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传统和声誉,就教育市场而言,许多消费者选择的往往不是“产品”的本身而是“产品的包装”;对这些家长来说,这种包装十分重要,它是其子女整个学校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许多家长关心的也许不是学校所提供的课程有多么均衡,而是孩子在学校是否愉快,孩子的行为是否规范,总之,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大家公认的好学校。 就自由市场的第四个条件而言,买卖双方应独立操作;如果大家都认为产品纯粹是为了个人消费或投资的目的,那么这个条件对教育是有意义的。一旦学校之间形成联盟,联合起来制定收费标准或“瓜分市场”,那就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原则。同样,如果家长联合起来迫使学校减少收费,这也将限制学校间的竞争。 就自由市场的第五个条件而言,是指任何想办学的人,通过竞争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经营者;任何想当教师的人,通过竞争都有可能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消费者”对教育的任何需求,从长远看“供方(学校)”都有可能予以满足。英国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似乎就是要还学校这个“竞争”自由。允许学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接受中央拨款的学校(GMS);以及把财权下放给基层学校(LMS),这些都是为了促进学校间的竞争。正如当时的一位教育大臣所说的,学校间应有更激烈的竞争,这样才能调动学校及其教师的竞争意识。但是,有些学者提出,既然这样,消费者也应有进出市场的自由,然而,“义务教育”的思想是与“自由市场”的理论直接相矛盾的,因为义务教育法不允许家长有不让其子女在学校受教育的自由。 上面所说的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自由市场。如果说这种完全的竞争模式在教育市场中是难以操作的,那么垄断的竞争模式也许更适合英国当前的国情。在后一种模式下,虽然所提供的服务在性质上与前者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如“国家课程”虽然要求学校提供类似的课程计划,但也允许各校间有“边际差异”。家长可在大量具有“边际差异”的“均质产品”中作出理想的选择,而不必在学校选择上受到限制。可以这么说,后一种模式是英国教育的今天,前一种模式似乎是政府理想中的明天。目前的改革似乎是在创造条件向前一种模式发展;但是许多英国学者认为,完全自由的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