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漕运改革,是指已有的漕运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或封建朝廷面临财政、物质供应上的危机,或漕运系统积弊已深,在这种形势下,封建王朝对漕运采取的一系列兴革举措。中国历史上的漕运改革,始于统一王朝下的南粮北运时期,即隋唐时期,此后历代均有,其中唐、明、清三代最为突出。历代漕运改革体现出如下鲜明的特征:1.漕运改革总是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的,其中又以理财为先;2.明中期以前的漕运改革重于制度完善,明中期以后的漕运改革则主要是挽救漕运危机;3.历代漕运改革的社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所谓漕运改革,主要指已有的漕运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或封建王朝(尤其是京城)面临着财政、物质供应上的危机,或漕运系统出现种种弊端,封建政府对漕运采取的一系列兴革举措。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都经历了初兴、发展、完善和衰败的历史过程,漕运自无例外。秦汉时期属于封建社会的初期,漕运初兴,漕运诸事皆随需而作,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漕运的发展尚能适应统治者的需求,并与其他部门保持平衡和协作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京城即使出现较大的危机,也无需依赖从漕运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加之漕程较短,问题相对较少,所以秦汉时期不存在重大的漕运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国运短促,统治地域狭小,虽然西晋曾一度统一全国,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加之频繁的战争,各统治者无暇、也无必要关注漕运制度的建设问题。 真正的漕运改革始于统一王朝的南粮北运时期。 一 隋朝是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于北方长年战乱,隋京城粮食供应紧张,迫使统治者重视漕运问题。隋朝实行的两项有关举措颇见成效,一是运河的开发,为此后各代的漕运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二是在重要河津设置粮仓,粮食通过这些粮仓节级转输京师,此举虽不成熟,但对唐、宋及明代的转搬、支运之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唐代,漕运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其中首推刘晏的改革。此前,唐玄宗时期的裴耀卿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漕运中的转搬法及仓储制度相配合的方法,他认为:唐初沿袭隋人的仓储设置和转搬之法已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南漕北运,故而应在河、汴之交设置仓储,江南漕船行抵此后,卸粟于仓即去,然后雇舟分入河洛;又在砥柱东西各置一仓,接应溯河漕船,中间载以牛车,再由河入渭,转搬太仓。这样,既避免了漕船在河、汴之间的稽迟停留,又节省陆运之费。在裴耀卿的主持下,唐王朝“于河阴置河阴仓,河清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1〕。结果,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漕运量稳步增加。 刘晏受命于唐王朝严重危机之时,“安史之乱”使中国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黄河流域数年凋敝不堪,满目苍凉。藩镇趁战乱之机,王朝衰落之时,独霸一方,拒向朝廷缴纳贡赋;而朝廷长期仰赖的东南之地,虽未经战火摧残,却因通往洛阳、长安的运河年久失修、战争破坏而难以通运。国家财政因此陷入严重的危机,如不尽快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军费,并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投放市场,平抑物价,社会将愈趋动乱,唐王朝很快就会湮没在乱军和农民的反抗烈火之中。代宗宝应元年,刘晏奉诏出任度支郎中兼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漕运改革则首当其冲。 为使漕运改革顺利进行,刘晏首先组织兵丁,发动民工,疏浚以汴河为重点的淤塞河道。接着大力加强运输力量,改善运输工具,制造可以适应各种水情和具有特殊结构的各类运船,确保航运的安全。针对过去官吏无偿地征发徭役,强迫船工劳动,致使船工不断逃亡,严重影响漕运效率的弊端,刘晏大胆变革,改行雇佣法,“以盐利雇佣,分吏督之”〔2〕,用官府在江淮专卖食盐所获利润雇佣民工运输, 极大地调动了船工漕运的积极性。 刘晏不仅仅满足于通航运粮的短期效应,为了改进漕运制度,他着重在运输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在裴耀卿转搬法的基础上,刘晏把江南至渭口一段的水运,由直达改为分段联运。具体办法是:江南船不入汴水,汴水船不进黄河,黄河船不进渭水,各船完成本段运输后,即刻返回原处。各段衔接处设立粮仓,专管起运贮存粮食。另外,各段运输人员“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3〕, 以军将负责护航和押运,组织十分严密。原来运粮皆不装麻袋,散装上船,装卸皆不便,损耗极大,刘晏则将漕粮由散装变为袋装,不仅便于装卸,利于运输,而且减少了损失。 此外,刘晏还实行“教漕卒”,训练能适应各种水势和驾驶各种船工水手。同时,刘晏创立了漕运的奖励制度,“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4〕。如此,官不施法,而人皆乐从其劳。 刘晏的一系列改革,恢复了运河的漕运功能,提高了漕运的效率。过去,江南粮食运到长安,一次费时九个月,改革后只需四十天;过去漕粮损耗极大,改革后“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5〕。虽然漕粮年运量不及裴耀卿时多,但却比较稳定,对于挽救唐王朝的中衰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刘晏的改革使漕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其后的五十年中,皆一遵其制。 然而,由于唐中央政权无法彻底解决阻挠运河交通的藩镇和跋扈军人,漕运经常受到严重威胁。唐宪宗即位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他任用裴度、李愬等人,整顿漕运, 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剪除运河沿岸阻挠漕运的跋扈军人势力;又以运河通航后漕运带来的物质援助削藩,使漕运与削藩互为依托。唐宪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封建史家誉之为“元和中兴”。然而“元和中兴”只是唐末的回光返照而已。在漕运制度方面,宪宗政权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更有效的改革,对漕运的整顿仅仅是为了攫取江南财赋和剪除藩镇势力。此后,唐代漕运日益陷入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