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福利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明霞(1969-),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经济问题探索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居民的福利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从物质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公平程度等四方面对中国居民的福利状况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中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所享受的卫生服务以及所享受的教育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而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居民所面临的社会不公平程度有所加剧,这些都影响了中国居民福利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世人所瞩目。那么,如何衡量和考察这些变化呢?

      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会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指标。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见图1),中国1978年的实际GDP是1952年的4.714倍,由此可知这二十六年间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15%;中国1978年的人均实际GDP是1952年的2.805倍,这二十六年间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05%。而到了新中国成立55年时的2004年,中国实际GDP是1952年的48.616倍,这五十二年间实际GDP的年增长率约为7.76%;2004年人均实际GDP是1952年的21.316倍,这五十二年间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06%。

      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的实际GDP是1978年的16.512倍,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间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695%;2008年人均实际GDP是1978的11.918倍,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间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521%。从GDP这一指标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图1

      

      中国实际GDP增长指数(GDPR)、人均实际GDP增长指数(PGDPR)的变化趋势,1952=100。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

      然而,GDP仅仅是反映市场生产活动的一个经济总量指标,而不是一个福利指标,GDP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所谓福利,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实际所享受到的物质产品、所感受到的满足、所能够减少的疾病痛苦以及其他痛苦等等,因此,影响和决定一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GDP、国民收入水平等,而且还包括消费水平、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公平程度、政治参与度及政治透明度、妇女社会地位等等。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仅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一市场经济活动方面,不仅在于中国居民所获得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还在于中国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包括中国居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居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变化情况: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化、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公平程度的变化。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增刊—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中国居民的福利变化

      (一)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化

      由实际GDP、人均实际GDP可知,中国居民的总收入、人均收入都是一直在增加的,但是,收入的增加仅仅表示中国居民享受物质生活的可能性的增加,而真正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水平则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有关。中国国家统计局定义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医疗保健类支出、交通和通讯类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金融服务消费支出、保险服务支出、其它支出等九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见图2),中国居民1978年的实际消费量是1952年的1.787倍,这二十六年间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26%;而到了新中国成立55年时的2004年,居民的实际消费量是1952年的10.444倍,这五十二年间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62%。2008年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量是1978年的8.983倍,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年间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513%。

      图2

      

      中国居民实际消费量增长指数(CONSU)的变化趋势,1952=100

      从居民的实际消费量这一指标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更为明显。但是,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

      (二)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享受到的医疗水平、健康水平不断变化,本文拟从卫生机构人员数、居民的预期寿命、居民死亡率三方面来进行考察。

      从卫生机构人员数这一指标来看(见图3),1949年为54.1万人,1952年为91.9万人,1978年为310.6万人。除了2001年和2002年该指标有所下降外,到新中国成立55周年时的2004年,中国卫生机构人员数持续上升至535.4万人。到了2008年,卫生机构人员数则持续增加到了616.9万人。那么,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加是否可能仅仅是由于中国人口总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呢?为此,可以看看卫生机构人员数量与当年全国总人口数量的比值是如何变化的,这一比值的变化趋势见图3。可见,考虑了全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全国卫生机构人员数量仍然是逐年增加的,这说明,中国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根据联合国网站公布的五年间隔数据,中国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一直稳步增加:1975年为63.2岁,1980年为65.3岁,到2005年达到了72岁。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的数量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