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构笔谈

——多元批评格局中的纯文学批评——中国现代小说的当下困境——文学的互联网络传播与专业文学批评的命运——批评的批评——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亟需拓展意境批评

作者简介:
毕光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29);黄忠顺,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东莞 523808);张亦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杭州 310018);吴冶平,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杭州 310018);王海铝,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07)05—0032—09

      多元批评格局中的纯文学批评

      毕光明

      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新世纪形态多样与价值多元的文化现实,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面对消费文化催生的多种文学类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召唤下,批评主体从不同的文化体认出发,借助相应的文学,表达各自的文化价值观,文学批评遂形成社会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思想(史)批评、道德批评、纯文学批评……等共存互补的多元格局。其中文化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产生了更强的辐射力。道德批评则以强烈的自我反省姿态而引人注目,对文学创作与批评自身同时构成一种隐约的压迫。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主流批评的纯文学批评,在纯文学遭到质疑后,位置移向边缘,声音变得微弱。

      纯文学批评的萎缩,主要来自文化批评的挤压。文化批评因强旺的文化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社会文化生态的迎纳而富有生命力。它把过去通常被看作只是对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或被认为是外在于文学自身的因素,诸如政治、经济、宗教、自然、科技、意识形态等纳入批评视野,归类于文学的范畴,这就拓宽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使文学批评更为丰富与厚重。但文化批评因重文化而轻审美,故而模糊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化的界限,影响了正常文化生态的建设,在取消文学的独立性时削弱了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文化批判力量。因此,对于新世纪文学来说,重振纯文学批评既关乎文学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建设效应。

      纯文学批评主要就是以好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这应当是文学理论批评界的常识。然而由于文化批评和思想史批评的兴盛,批评自身显得丰富而富有魅力,批评对象的审美因素被思想文化所湮没,在文学意义上的杰作就难以凸显了。尤其在文化理论的追光灯下,丑陋之物都可变得神奇夺目,甚至越是丑陋越有看头,鱼目混珠,良莠难分,真正富有思想和审美内涵的杰作其价值就无法体现,久而久之,普通读者对于作品的审美鉴赏力得不到引导和培养,面对市场推动下过剩生产的文学产品丧失选择能力而一片茫然,社会公众的心灵因而缺少美的滋养,文学作者也无以把捉美的创造的标准,创作陷于盲目,结果,专业化、学术化的文学批评愈加发达了,而文学借助审美安顿现代人灵魂的积极作用反而下降了。一方面,批评企图通过文化的播撒消解权力对于人的控制,还自由与公平于大众;另一方面,文化理论与分析阐释活动对审美的强暴,使普通人连精神享受的一点快乐也被剥夺了,生存的紧张感无由缓解,身心双重地受到现实的捆勒。当制度安排和人心浇漓造成的不公与不快,向现实批判的文学发出期待和询唤,审美就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了,文学与生活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大概是审美主义退潮后,文学批评面临的处境。可以说,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最大问题就是纯文学批评不敢理直气壮地站出来,维护文学的审美批评的标准,以致文学在自我怀疑中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独立性和尊严。

      那么,纯文学批评特有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也就是它依据什么区分文学作品的优劣,判断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如同所有的判断活动,尺度都是先验性的,结果是相对性的。但先验的标尺都来自于实践主体的历史经验,并无可终结地处于主客体相互生成的过程之中。历史生成的尺度,根据特定时空、情境中的主体的需要而瞬时生效。所以,我们找不到普遍适用的批评标准,但我们可以在特殊需要中找到特定的评判尺度,这尺度不是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当民族生活和文化创造将文学逐渐分离为相互渗透的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后,它们各自的特性也就在自我形态与作用和功能中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自性,也可以称作“文学性”。只要我们不相对主义地把文化物的特性看成根本无法稳定,不粗心地或有意地混淆它们的特性,我们就不能否定纯文学在一定的时间长度里还是有可以得到公认的审美共同性。即使我们知道伊格尔顿的那个著名的说法,在今天还是可以毫不迟疑地承认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是经典。

      纯文学批评工作本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文学研究队伍,主要是学院派批评家来承担,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大学文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和文学学科建设,正在促使文学批评远离纯文学,由于过分重视理论和批评活动的自足,而缺少对文学本原——作品的喜爱和尊重。这是号称为“批评的世纪”——20世纪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现象。当下中国的文学教育和文学评论研究重理论、轻感悟的倾向令人忧虑,需要改弦更张了,不然我们这支庞大的批评研究队伍无力承担品评新世纪文学杰作的重任。

      中国现代小说的当下困境

      摩罗

      摩罗,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一、现代小说遭遇精英的遗弃

      中国现代小说是由现代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为了促进社会文化变革而共同呼吁和建构起来的文体,它自诞生以来,就作为这两个精英群体的文化武器,积极参与到救亡图存、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之中。作为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这两个精英群体之间赖以沟通的共同语言之一,中国现代小说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受到了隆盛的恩宠和礼遇,精英群体将它的启蒙、煽情、社会动员、政治斗争等等社会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它的功勋和荣光。

      在它的黄金时代,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是其最重要的读者群,还有作为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后备群体的青年学生,更是现代文学的迷恋者。在某几个特殊时期,几乎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文学青年。他们不但是热情澎湃的文学读者,而且几乎一度是文学的写作者。先秦士人“不学诗无以言”的文化风气,曾经反复出现在20世纪的社会文化运动之中,只是这句话的内容常常变更为“不学鲁迅无以言”、“不学巴金无以言”、“不学胡适无以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