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2-0267-03 教学中的交往问题,是教育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中交往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同,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教学互动性的程度也不同,交往的程度也有差别。 一、关注教学观念的变革,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交往是社会人生存的必然需求,是人的基本生活形式。教学中的交往同样有它的特殊作用,因为交往能使教学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并收集信息,更加完善自己。教学中如此重视交往问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系统讲授作为最主要的方法,长久以来,就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尽管系统讲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满堂灌,却极易形成满堂灌。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要改进讲授方法,这是多年来教育界的强烈呼声,也是教学中如此重视交往的起因之一。忽视教学中的交往,就等于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① 多项研究表明,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由此进行的较大力度的教学方法的适当改造,自然地进入到人们的理论视野,而教学中的交往作为背景和手段,也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视的重要环节。 其二,教育对象主体性确立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显,离开了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② 因此,教学中的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得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其实,从文艺复兴以来,就不断有教育家反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反对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活动和直接经验。在当今更有学者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活的质量”,对“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的现存状态持强烈的批评,因为“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③ 二、关注教学活动的形式,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交往最显著地体现在活动中。“活动”是学生学习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发、确证与表征的基础。“交往”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教学中的交往具有意义的自足性,它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发展不是自外于交往过程的一个目的,它存在于交往过程之中。交往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交往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形式关系。教学中的交往存在于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之分,前者可分为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间的交往和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后者可分为个体间的交往、三人以上小团体的交往、小团体之间的交往、小群体与团体间的交往、个体与团体的交往。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背景和条件,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别。由于教师的常识,人与人格修养方面的闻道在先,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而学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其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关注交往的功能,重视教学中的交往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实际上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并使学生真正涉及由不同个性和视阈所构成的“精神场”。交往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发展、形成个性,即人化。交往常表现为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等方式。具有以下功能: 经验共享,承认交往价值。在知识教学中,当概念融合在各种背景之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时,才最容易掌握。因为这可以确保有更多的机会使概念牢牢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中。交往不仅在知识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在道德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长远利益的责任感,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感,培养利他之心,与他人分享生活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④ 对交往的强调,意味着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的经验的珍视和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积极关照。